甫入雲林科技大學,校園成排綠蔭與雲夢湖的倒影映入眼簾,氛圍靜謐而開闊。置身這片美景中,校長張傳育談起校史,笑言學校的誕生其實源自一場教育政策的轉折。
1989年「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因中正大學最終選址嘉義民雄,雲林預留校地才轉為技職體系使用,意外催生以「高階技術人才」為定位的雲林技術學院。
圖/取自臉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YunTech」。
故不同於多數專科升格的大學,雲科大自始便為回應區域均衡發展而設立,替中南部專科畢業生開啟向上流動的管道。這樣的背景,亦使雲科大長年來都是連結政策戰略與地方產業的關鍵節點。
在此基礎上,雲科大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技術學院的道路。最獨特之處,即創校時便成立設計學院,並建構學士、碩士、博士一貫體系。
圖/雲林科技大學校長張傳育。蘇義傑攝。
同時校方還延攬國際師資,並邀請日本學者進駐,使工藝精神與美感教育深植校園。從雕塑、公共藝術到建築動線,皆展現美學氛圍,讓美感潛移默化成為校園日常。
也如同張傳育所言,科技脫離人性便冰冷而匠氣,設計正是讓技術融入生活的橋梁。因此,如今的雲科大跨域協作風氣鼎盛,不僅設計系與資工系共同開發互動模組;工程系機械裝置也因設計導入UI與外觀而更具親和。
圖/雲科大工業設計系的車輛設計課程。蘇義傑攝。
因此,面對AI與半導體科技產業崛起,張傳育除了以堅定語氣指出「培育國家兩大命脈人才,技職教育不能缺席。」
基於這份使命,雲科大也提前部署AI基礎建設,並以「創新科技服務型大學」為定位,致力將技術結合人性,培育兼具精準與溫度的智能人才。
如校內設立多個AI研究中心,並引進全球頂尖的NVIDIA超級電腦,同時更攜手AMD、群聯成立AI人才實驗室,推動「業界出題、學界解題」,以提升學生實務場域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取自臉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YunTech」。
此外,雲科大還與台積電合辦半導體培訓課程,讓學生修完跨院11門專業課程後直通護國企業就職;另也開設日籍生半導體專班,推動國際生學習專業技術與中文後直奔熊本廠服務,促進台日菁英的流動。種種布局皆逐步使雲科大成為國家智慧科技人才的核心樞紐。
而除了培育專才,雲科大更強調技術須貼近地方產業的需求,讓AI應用不只存在於實驗室,還深入社區。如針對古坑咖啡產地,電機系師生就研發智慧挑豆機,精準判讀蟲咬、空心或未熟豆,協助農民提高商品售價與品質競爭力。類似技術同樣也延伸至外銷產值驚人的花卉產業,從花期預測到保鮮安排,皆可透過AI計算以提升商業價值和效益。
圖/蘇義傑攝。
又針對與雲林高齡人口息息相關的醫療場域,校方亦攜手台大雲林分院、成大斗六分院與大林慈濟醫院,以生成式AI產出長者健檢報告與健康建議,讓過去需至少10名醫師判讀的資料,如今能快速整合完成,並透過AI推播衛教資源,大幅減輕醫護人員不足的社會現象,將照護真正落實於偏鄉所需。
其實雲科大的教學成果豐碩並非偶然,而是來自張傳育所推動的「從問題出發、以解決為目標」教育理念。
如校內設立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Center,問題導向學習)中心,即透過「以終為始」的反向課程設計,讓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吸收知識,而是學會發現並定義問題、分析脈絡、設計解方,最後再透過跨域合作加以驗證。
圖/雲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學生。蘇義傑攝。
且為進一步強化實戰力,學校年年舉辦「三實競賽」,以實作、實驗、實習三箭齊發,要求學子針對真實產業命題提出方案,並由企業與學者共同評選。表現優秀的學生更經常於賽後直接獲企業延攬,未畢業先得到公司留用,享有更多出路選擇權。
「讓學生走出去,也要把世界帶進來。」同時張傳育更立下願景,任內計畫送出1000名學生參與國際見習、交換與海外實習,並鼓勵教師請到歐美日大師遠距授課,透過語言中心建置與全英課程常態化,推動國際校園的成形,使學生更具跨國移動力與理解力。
與此同時,學校更規畫EMBA、高階管理碩士班與產業領袖班,邀請具實戰經驗的教師授課,協助在地中小企業拓展視野。
圖/雲科大工業設計系的車輛設計課程。蘇義傑攝。
綜整而論,雲科大從農業縣技職重鎮,逐步發展至今,已是引領地方創新的育才基地。張傳育因此強調,學生離校時,帶走的不應只有學歷與技能,還要懂得承擔責任與心懷感恩。
為此,校方特別推動「感恩卡行動」,提醒畢業青年具體回饋父母與師長,並彰顯出未來科技人才更深層的使命,即不一味尋求技術的累積,而是讓知識轉化為產業與社會可實踐的行動,成為觸動人心的支點,用溫度開啟台灣永續社會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