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磁吸專業人才虧大?廣運靠「錢多事少離家近」搶世界通才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athias Reding。(示意圖) 1976年由總裁謝清福白手創立的廣運集團,最初以單機自動化設備起家。近半世紀後,事業不僅橫跨工廠自動化、電子代工、太陽能與第三代半導體,榮登本土智慧自動化領導廠商,旗下也因廣運機械、金運科技與太極能源等公司成立,業務觸角延伸至物流、能源與材料科學,展現驚人整合力外,亦使組織產線成業界指標。因此,當董事長謝明凱看著廠內指示燈閃爍,傳感器回傳數據而不見人影,他直呼那是未來十年「關燈工廠」的雛形,也是工業5.0最清晰圖景,但其也強調,決定產業成敗的始終是人才,唯有能將經驗轉為工程語法;把安全作業標準寫入系統,才能真正打造「黑暗工廠」。於是廣運一面穩住台灣研發中樞;一面在越南、泰國與美國等地設前哨站,以貼近客戶聚落,並回應客製量產需求。同時,公司還將在職學習制度化,每年全額補助優秀員工攻讀EMBA,助青年拓展國際觀與人脈;同步,組織更推行Mentor導師制,讓新人在前輩陪伴下,形成育才傳承機制。又當ESG成企業顯學,廣運便以液冷解方讓節能效益化為亮眼財報。種種方針,皆呼應謝明凱一理通、萬理徹的跨域管理思維,促使具全球跨文化治理能力的專才,成為帶動產能升級的新引擎。
2016年,謝明凱接班廣運集團董事長,承接父親謝清福篳路藍縷開創的基業。當時,他未選擇靠單一產品讓企業持續壯大,而是順沿材料科學與大型量產的管理軸心,如火如荼推動事業版圖橫向開展。透過廣運機械、金運科技、太極能源三家子公司,逐步涵蓋工廠自動化、電子代工與液冷散熱,以及太陽能電池與碳化矽(SiC)材料研發等領域。

這些看似分散的產業鏈,背後實則共享同一套底層邏輯,即以豐富的落地經驗,不斷於各實務場域中轉譯與實踐。
正因如此,長年支撐廣運拓展組織的不只有先進設備,還有能處理跨國挑戰的人才。從全球供應鏈風險分析、跨境貿易協調,到地緣政治判斷與各國法規遵循,每項專業能力都與國際市場同頻共振,也緊扣廣運的國貿動能。
同時,海外人力資源管理與ESG政策研究,亦是集團擴張世界據點的關鍵。故謝明凱深知,廣攬具備國際移動力,並且選、用、育、留可提出靈活解方的長才,是永續企業奠定百年根基的重要養分。

廣運智慧自動化產線迎未來十年「關燈工廠」!國際人才從關稅、地緣政治到ESG韌性突圍
有鑑於此,謝明凱面對近年美國關稅變動與台灣地緣政治風險,使自動化設備來源、元件組態與軟體安全逐一成了公共工程與客戶合作的新門檻。
廣運除堅守台灣為研發中心,以確保程式在地撰寫、自主可控外,還隨著客戶群聚,先後於越南、泰國、美國設點服務。如此布局,既考驗企業的硬實力,也成了組織人才最嚴苛的實戰場。因為工程師不只得寫程式,還要懂規格切換與零件替代,以因應不同國家維運需求,並隨時回應合規與資安的嚴格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