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大亨貨攬又開郵輪!崴航怎憑「浮動度假村」再撈數百億商機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Che Lee。(示意圖) 在後川普時代,全球關稅震盪、台灣地緣風險加劇,企業跨境人才課題隨之浮上檯面。然而,1995年以20人起步的「崴航集團」始終處變不驚,三十年來透過拓展全球逾60間公司、1300多名員工,並憑藉「人+網」的雙重布局來穩住變局,同時,還在2025年將觸角延伸至郵輪產業,重繪本土海陸空運的新生代人才,也彰顯出,具備國際觀與語言移動力,並能將世界地圖串起的跨域專業人士,將是未來企業競逐國際的關鍵動能。
近年,全球運費劇烈波動,歐美線時常出現「搶出貨」的短期榮景;可一旦關稅落地,需求又將因成本墊高而迅速退潮,讓崴航集團董事長曾俊鵬都不禁直言,地緣風險與政策訊號的交互放大,使物流決策更依賴即時資訊與跨區協作。
於是在此背景下,企業對跨境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全面升級,僅熟悉單一路線與領域知識者已掌握不到真正痛點,也無法在龐雜訊息中提出有力解方。

因此,曾俊鵬進一步指出,當前運輸業經營層的新標配,無疑是國際政經判讀力、跨文化談判力與法律敏感度;而作業與業務端,則需妥善運用關稅、倉儲與轉運等節點,幫助客戶需求從「線狀」擴展至「網狀」,並經由倉儲、報關的陸海空運一條龍服務來減少運輸斷點,以有效壓縮資金與時間等高昂成本。
海運大亨崴航運輸產業布局有術!打造全球護城河,首重「人鏈合一」韌性價值
而崴航豐富的經驗,正是運輸業的典範縮影。因集團自成立以來,便積極插旗海外60多個據點,同時還與各地代理商合作形成全球覆蓋的服務網。
因此,即便世界籠罩著戰事陰影,其依舊能穩定運作,如同曾俊鵬所言,組織真正的護城河並非某一地點,而是能即時出手的人才與可靈活調度的跨國資源。特別是當近岸外包(製造移往鄰近地區)與友岸外包(製造轉往友好國家)並行,成為國際貿易的新格局,全球供應鏈多條並存下,「人鏈合一」帶來的韌性,更有助企業於突發局勢中穩步前行。

與此同時,台灣郵輪市場的潛力也浮現眼前。早在疫前,國內旅客數便已突破100萬人,位居亞洲第二。儘管疫情期間觀光經濟遭到重創,到了2023年,郵輪搭乘數還是迅速回升至近90萬人,其中更包含約25萬名的外籍遊客,充分顯示,國內不僅具備高消費力,還展現出吸引國際航次靠港的驚人潛能。
故2025年曾俊鵬再度領航,將崴航目光轉戰郵輪事業,企將台灣人的郵輪熱潮,轉譯為在地產業能量。這不僅拓展了市場版圖,亦使本土跨境人才能從貨運場景延展至觀光旅遊,開啟全新的藍海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