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6年縣市長大選倒數一年,無論是爭取連任,或因任滿兩屆必須交棒,地方首長施政成績都備受各界關注。2025《遠見》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調查揭曉,雲林縣這次不只在全國排名第13,更在「生活品質與現代化」4年內前進8名,為全台進步最多;「環境永續」「環保與環境品質」都較2024年進步7名,獲得「生活品質躍進之城」的美名。為何雲林縣能從農業大縣成功轉型?
清晨的雲林平原,陽光緩緩灑落在一望無際的農田。曾經「看天吃飯」的場景,如今卻在無人機監測下顯得截然不同。水量、土壤溫度與光照數據即時傳送至農民手機,一鍵即可完成施肥與灌溉。
「如果沒有讓智慧農業生根,青年農民不會願意回來。透過APP就能施肥、灌溉,甚至調整光環境,農業才能真正省時省力,吸引年輕人返鄉。」雲林縣長張麗善認為,農業的未來在科技,而要讓農業永續,得靠青年。
近年來,雲林縣在智慧農業、食品科技與藍色海洋產業的布局,不只是因應少子化與人口外流的挑戰,更是企圖翻轉外界對於「傳統農業縣」的既定印象。
「我希望能把刻板印象的標籤撕掉,我們應該要昂首闊步的走出去,」雲林是台灣的糧倉,農業產值從張麗善上任時的769億元,提升至948億元,短短數年間成長超過170億元。她推動農業「六級化」,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到三級行銷,打造「雲林良品」品牌,產品不僅在全台設有超過5000個通路,更行銷至日本、韓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
圖/雲林縣長張麗善,張智傑攝影。
在這背後,智慧科技的導入是關鍵。尤其,農業面臨高齡、缺工的嚴重問題,雲林縣府成立「智慧農業大學」,課程不僅涵蓋品牌行銷、食農教育、冷鏈系統運用,更強調術科實作與資深農民經驗傳承,直接投入資源,翻轉人才專業。
青年農民透過APP即可進行施肥、控溫、調節水量,甚至預測採收時程,讓農業工作脫離汗水泥土的印象,逐步成為結合數據與專業管理的「白領職業」。
智慧畜牧也是重點。雲林是養豬大縣,一年養豬156萬頭、雞鴨鵝超過千萬隻,若無智慧化防疫,禽流感或疫情將造成巨大損失。雲林縣府導入體溫感測、密閉式飼養、光環境調節等系統,不僅避免疾病傳播,也能分散鵝蛋產季,穩定市場價格。
這些應用,正孕育出新型農業職缺:農業AI數據科學家、無人機農耕管理師、垂直農場營運經理,皆有望在雲林落地發展。
「我們的豬不吃廚餘!」張麗善提到,除了智慧畜牧,食品安全與加工,也是農業價值提升的核心。因此她推動「零瘦肉精聯盟」,嚴格要求飼料廠、畜牧場、屠宰場與市場全鏈檢測,並創立在地品牌「雲響豬」,以自養自宰模式保證安全,推出戰斧排、香腸、水餃等多元產品。
「我們還有動物福利喔,不能太用力打或追趕牠,」張麗善笑說,當豬隻肌肉緊繃,腎上腺素提升,就沒那麼好吃!她也直言,如果沒有透過加工與行銷通路,農產品就可能在產銷失衡中被浪費。透過雲林良品與冷鏈物流園區,才能讓農民收入增加,農業價值真正被提升。
這樣的思維,也為食品科技產業打開契機。未來,植物肉研發員、食品安全數據分析師、功能性食品產品經理,都可能在雲林找到舞台。縣府推動的斗南冷鏈物流園區,更將降低碳足跡、確保新鮮直送,打造完整的食品科技鏈。
圖/取自雲林良品FB。
雲林不僅擁有肥沃的平原,也緊鄰台灣西部沿海。除了智慧農業,過去被認為是傳統產業的漁港與水產養殖,也在智慧化與永續浪潮中迎來轉型。張麗善多次強調「智慧漁業」的重要「我們現在是智慧農業、智慧漁業、智慧畜牧,全部都要與科技結合,這是提升生活品質與走向國際的必要條件。」
張麗善提到,雲林的米、雲林的果菜、雲林的漁畜產品,構成了臺灣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但單靠農業,已不足以支撐地方整體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結構的永續平衡。青年出走、就業機會有限、產業集中單一,這些現實挑戰,已不能再迴避。
圖/取自張麗善FB。
所以雲林縣也推動9+1產業園區,讓雲林從「初級產業的故鄉」,蛻變為「產業鏈完整、價值鏈提升、人才鏈回流」的現代城市,除了導入AI與智慧製造,在農業與食品加工基礎上,引入生醫、精密機械、數位科技,讓產業升級與多元化布局,雲林縣更推動科學園區擴大與關鍵企業進駐、促進在地就業與青年返鄉。
同時,積極在地人才的培育與產業的對接,像是雲科大與虎科大,有電子工程、飛機工程、化學與材料工程等專業科系,透過產學合作、實務訓練與專題研究,讓學生在求學階段就能接觸真實的產業場域,未來畢業後,無需離鄉北漂,即能在地就業。張麗善希望,透過多管齊下改變地方體質,翻轉未來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