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饗豬不吃廚餘過得比人好?雲林糧倉用APP務農吸引青年返鄉!
圖/雲林縣長張麗善,取自張麗善FB。 距離2026年縣市長大選倒數一年,無論是爭取連任,或因任滿兩屆必須交棒,地方首長施政成績都備受各界關注。2025《遠見》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調查揭曉,雲林縣這次不只在全國排名第13,更在「生活品質與現代化」4年內前進8名,為全台進步最多;「環境永續」「環保與環境品質」都較2024年進步7名,獲得「生活品質躍進之城」的美名。為何雲林縣能從農業大縣成功轉型?
清晨的雲林平原,陽光緩緩灑落在一望無際的農田。曾經「看天吃飯」的場景,如今卻在無人機監測下顯得截然不同。水量、土壤溫度與光照數據即時傳送至農民手機,一鍵即可完成施肥與灌溉。
「如果沒有讓智慧農業生根,青年農民不會願意回來。透過APP就能施肥、灌溉,甚至調整光環境,農業才能真正省時省力,吸引年輕人返鄉。」雲林縣長張麗善認為,農業的未來在科技,而要讓農業永續,得靠青年。
近年來,雲林縣在智慧農業、食品科技與藍色海洋產業的布局,不只是因應少子化與人口外流的挑戰,更是企圖翻轉外界對於「傳統農業縣」的既定印象。
用數據撕掉刻板印象!智慧農業驅動的青年返鄉契機
「我希望能把刻板印象的標籤撕掉,我們應該要昂首闊步的走出去,」雲林是台灣的糧倉,農業產值從張麗善上任時的769億元,提升至948億元,短短數年間成長超過170億元。她推動農業「六級化」,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到三級行銷,打造「雲林良品」品牌,產品不僅在全台設有超過5000個通路,更行銷至日本、韓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

在這背後,智慧科技的導入是關鍵。尤其,農業面臨高齡、缺工的嚴重問題,雲林縣府成立「智慧農業大學」,課程不僅涵蓋品牌行銷、食農教育、冷鏈系統運用,更強調術科實作與資深農民經驗傳承,直接投入資源,翻轉人才專業。
青年農民透過APP即可進行施肥、控溫、調節水量,甚至預測採收時程,讓農業工作脫離汗水泥土的印象,逐步成為結合數據與專業管理的「白領職業」。
智慧畜牧也是重點。雲林是養豬大縣,一年養豬156萬頭、雞鴨鵝超過千萬隻,若無智慧化防疫,禽流感或疫情將造成巨大損失。雲林縣府導入體溫感測、密閉式飼養、光環境調節等系統,不僅避免疾病傳播,也能分散鵝蛋產季,穩定市場價格。
這些應用,正孕育出新型農業職缺:農業AI數據科學家、無人機農耕管理師、垂直農場營運經理,皆有望在雲林落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