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城市品牌再造!檜木如何重構嘉義的文化敘事與品牌藍圖?

嘉義城市品牌再造!檜木如何重構嘉義的文化敘事與品牌藍圖? 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日期:2025-11-24

日前,臺北商業大學舉辦「2025 創新城市行銷論壇」,聚焦城市品牌再定位與文化治理。論壇提出的「三大核心思考」,正指向嘉義在城市行銷策略上的深層課題。嘉義擁有檜木文明、228 臺灣第一座紀念碑,以及陳澄波筆下的街景美學,這些具歷史重量的文化資產,自然構成城市品牌最珍貴的基礎。嘉義雖已逐步觸及這三大核心思考,但唯有以系統性、全方位的作為,方能充分展現成效。

城市治理三大核心與品牌重新定位

嘉義城市品牌的再定位需回答三個關鍵問題。 

首先,城市需重新理解自身文化資產,思考如何讓這些價值被世界看見。嘉義的文化力涵蓋歷史脈動、產業文明、街區美學與人文精神,需要以新的敘事方式呈現,使其能與國際對話,而非僅作短期行銷素材。

其次,嘉義需明確界定品牌 DNA。城市品牌不應只停留於「宜居」「美好」「摩登」「創新」等普遍語彙,而應從深植的文化基因出發,凝聚城市本質品格,例如以「歷史脈動 × 人文 × 美學」作為核心精神,形成獨特且辨識度高的品牌定位。

最後,在當代 IP 化浪潮下,文化資產必須具延展性。如何將陳澄波的藝術精神、林業文化與街區歷史轉化為故事化、可擴散的文化 IP,是嘉義品牌治理的核心挑戰。唯有讓文化從「點」串成「線」,再透過治理形成「面」,城市品牌才能建立穩固、持續且有深度的文化敘事。

從檜木文化走向綠色永續治理 

城市品牌不僅承載文化記憶,也應回應全球永續治理趨勢。當世界城市競爭正從建設導向轉向自然資本、碳匯治理與 ESG 驅動的韌性發展,嘉義的「檜木之都」亦需完成從懷舊林業敘事到永續治理語彙的轉譯。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國際城市如芬蘭拉赫蒂、加拿大溫哥華與日本富山,都已證明森林與自然資本並非背景風景,而是推動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資產。嘉義雖位於平原,卻與阿里山森林文明共享歷史脈搏。森林鐵路、檜木文化與山林文明是嘉義最具象徵力的文化基因。若能結合 ESG 策略、自然資本治理與城市韌性的推動,嘉義完全具備從「山林文化」轉化為「綠色永續森林城市」的條件,在全球永續競爭中建立清晰定位,並開創新的成長曲線。

中央噴水池的符號再定義:從地標到文化敘事 

嘉義現行城市識別以中央噴水池為核心,延伸出「I」「+」與負空間「C」的視覺語彙,象徵市民、加值與「愛嘉(愛家)」的城市意象。然而,若僅止於視覺符號,其敘事深度仍然不足。

中央噴水池的象徵意義遠遠超越地標本身。這裡是嘉義選舉之夜的民主集結地,是黨外運動、公民參與與地方民主精神的歷史現場。如果能將這個符號與 228 首座紀念碑的記憶脈絡相互連結,再結合陳澄波筆下的街景美學,嘉義便能形塑出「民主 × 歷史記憶 × 美學」的深層品牌敘事,使城市識別從設計語言提升至文化語言。

嘉義市是台灣的棒球原鄉,也是阿里山門戶,近年在市長黃敏惠帶領下展開全新的品牌形象。取自嘉義市觀光旅遊網。圖/嘉義市是台灣的棒球原鄉,也是阿里山門戶,近年在市長黃敏惠帶領下展開全新的品牌形象。取自嘉義市觀光旅遊網。

嘉義需要文化網絡,而非單一亮點 

以文化形塑城市品牌,絕非透過活動或單一場域即可完成,而是需要建構「點—線—面」的文化治理架構。

「檜意森活村」整合林務局官舍群、林業記憶、文創與觀光,是嘉義文化資產活化的成功案例。然而,如果它仍停留在單點呈現,而未與嘉義的歷史脈絡連結,便難以擴散其文化能量,也不足以支撐整體城市敘事。

嘉義需要以檜意森活村為中心節點,向 228 紀念碑、森林鐵路、陳澄波街區、美術館與舊城紋理延展,構築完整的文化敘事網絡,使文化治理真正具體化與立體化。

品牌重構與城市韌性基石 

嘉義品牌重構的關鍵,不在於口號更新,而在於文化基因、治理邏輯與永續發展三個層次上的深度重建。城市必須重新梳理檜木文化、山林文明、228 歷史與街區美學,形塑具備國際語彙的文化敘事,使嘉義的故事能被世界理解,也確立城市不可替代的品牌 DNA。

在政策實踐面,嘉義市以「木都 3.0」作為城市治理主軸,透過文化保存、場域活化與創新再造三軸並行,讓木文化從歷史記憶走向當代轉譯。以「嘉有木屋」為例,此計畫不僅著重於木造老屋的修繕,更強調生活紋理、社區共創與文化記憶的延續,使木造建築得以在地重生,也讓檜木文明從過去的產業印記,轉化為推動城市更新、美學提升與品牌再造的核心動能。

基於這樣的文化脈絡,嘉義的城市定位可描繪為「以歷史脈動為起點、以藝術文化為核心、以森林永續為方向的城市」,並以文化敘事、治理架構與城市韌性作為共同支撐。在城市韌性的觀點上,嘉義呈現出三項核心支柱:民主的韌性、藝術的韌性與森林的韌性。

所謂民主韌性,源自中央噴水池長期作為公民集結與民主行動現場的歷史記憶,使嘉義成為台灣民主精神的重要象徵城市;藝術韌性則植基於陳澄波所開創的街景美學與公共藝術傳統,使城市文化得以跨越時代、跨越政治,形塑共享的美感記憶;森林韌性則展現在檜木文明與山林治理所累積的深厚脈絡,同時延伸至今日的綠色轉型與自然資本治理,讓林業文化重新成為永續發展的現代語彙。

菸酒公賣局改建而成的嘉義美術館是拍網美照勝地。取自嘉義市觀光旅遊網。圖/菸酒公賣局改建而成的嘉義美術館是拍網美照勝地。取自嘉義市觀光旅遊網。

在這樣的韌性基礎上,嘉義得以提出具有國際辨識度、文化深度與科技延展性的城市願景:「嘉義:民主搖籃、藝術美學、數位創新與綠色永續之都」。其中,「民主搖籃」不僅是一種象徵,而是明確的治理承諾,意在讓民主價值不再停留於地標與記憶,而能真正成為城市韌性與公民力量的制度基礎。「藝術美學」則使城市能以文化持續創造新意,並形塑具探索性與開放性的公共美學場域。「綠色永續」藉由森林文化與自然資本的再詮釋,建立面向未來的低碳治理路徑;「數位創新」則已在 3D 城市平台、木造建築數位保存與低碳建築模組化測試等政策中真正落實,並轉化為城市治理的重要技術基底。

未來若能持續擴大沉浸式展示,利用科技重新詮釋檜木文化、林業文明與陳澄波街區美學,嘉義將有機會形成可被全球看見並理解其文化深度的「城市數位文化博物館」。文化得以保存,也能透過科技延伸與跨域擴散,轉化為新的城市敘事動能。

這樣的願景不僅是形象標語,而是一套以文化為底、治理為本、永續為方向、科技為延伸的新城市能力。嘉義若能以文化建立自信、以歷史凝聚品格、以永續創造動能、以科技推動敘事轉譯,城市品牌重構將不再是形式更新,而是城市價值的真正重生。唯有如此,嘉義才能在全球城市競爭中,確立清晰、鮮明且無可取代的城市戰略地位。只有當城市理解自身的文化底蘊與時代責任,它才真正擁有向未來發聲的能力;而嘉義的下一步,正是要在文化中找力量、在治理中找方向、在全球之中找定位,並以自己的語言說出屬於這座城市的未來。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城市軟實力專欄嘉義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六都如何定位自己的品牌形象?城市行銷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解析
台灣百貨的轉型縮影!衣蝶、京站與宏匯廣場如何改寫消費體驗?
智慧城市的服務再革命!AI與ESG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與經濟?
陳厚銘

陳厚銘

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臺北商業大學全聯講座教授

嘉義羊角藝術村讓「台積電」成衝浪樂園!揭全台首座野奢度假村
Just For You Just For You
嘉義羊角藝術村讓「台積電」成衝浪樂園!揭全台首座野奢度假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