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城市品牌再造!檜木如何重構嘉義的文化敘事與品牌藍圖?
圖/嘉義市政府提供。 日前,臺北商業大學舉辦「2025 創新城市行銷論壇」,聚焦城市品牌再定位與文化治理。論壇提出的「三大核心思考」,正指向嘉義在城市行銷策略上的深層課題。嘉義擁有檜木文明、228 臺灣第一座紀念碑,以及陳澄波筆下的街景美學,這些具歷史重量的文化資產,自然構成城市品牌最珍貴的基礎。嘉義雖已逐步觸及這三大核心思考,但唯有以系統性、全方位的作為,方能充分展現成效。
城市治理三大核心與品牌重新定位
嘉義城市品牌的再定位需回答三個關鍵問題。
首先,城市需重新理解自身文化資產,思考如何讓這些價值被世界看見。嘉義的文化力涵蓋歷史脈動、產業文明、街區美學與人文精神,需要以新的敘事方式呈現,使其能與國際對話,而非僅作短期行銷素材。
其次,嘉義需明確界定品牌 DNA。城市品牌不應只停留於「宜居」「美好」「摩登」「創新」等普遍語彙,而應從深植的文化基因出發,凝聚城市本質品格,例如以「歷史脈動 × 人文 × 美學」作為核心精神,形成獨特且辨識度高的品牌定位。
最後,在當代 IP 化浪潮下,文化資產必須具延展性。如何將陳澄波的藝術精神、林業文化與街區歷史轉化為故事化、可擴散的文化 IP,是嘉義品牌治理的核心挑戰。唯有讓文化從「點」串成「線」,再透過治理形成「面」,城市品牌才能建立穩固、持續且有深度的文化敘事。
從檜木文化走向綠色永續治理
城市品牌不僅承載文化記憶,也應回應全球永續治理趨勢。當世界城市競爭正從建設導向轉向自然資本、碳匯治理與 ESG 驅動的韌性發展,嘉義的「檜木之都」亦需完成從懷舊林業敘事到永續治理語彙的轉譯。
國際城市如芬蘭拉赫蒂、加拿大溫哥華與日本富山,都已證明森林與自然資本並非背景風景,而是推動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資產。嘉義雖位於平原,卻與阿里山森林文明共享歷史脈搏。森林鐵路、檜木文化與山林文明是嘉義最具象徵力的文化基因。若能結合 ESG 策略、自然資本治理與城市韌性的推動,嘉義完全具備從「山林文化」轉化為「綠色永續森林城市」的條件,在全球永續競爭中建立清晰定位,並開創新的成長曲線。
中央噴水池的符號再定義:從地標到文化敘事
嘉義現行城市識別以中央噴水池為核心,延伸出「I」「+」與負空間「C」的視覺語彙,象徵市民、加值與「愛嘉(愛家)」的城市意象。然而,若僅止於視覺符號,其敘事深度仍然不足。
中央噴水池的象徵意義遠遠超越地標本身。這裡是嘉義選舉之夜的民主集結地,是黨外運動、公民參與與地方民主精神的歷史現場。如果能將這個符號與 228 首座紀念碑的記憶脈絡相互連結,再結合陳澄波筆下的街景美學,嘉義便能形塑出「民主 × 歷史記憶 × 美學」的深層品牌敘事,使城市識別從設計語言提升至文化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