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視角】在馬來西亞衝電商,你必須顧好粉絲的「私訊」!
跨境電商是近年火紅的商機,也是許多年輕世代投入創業的熱門領域,可是,如何服務不同國籍和文化的顧客?搞懂中間的商業環節與行銷門道?《城市學》邀請深耕馬來西亞多年、帶領數百家台灣品牌搶灘東南亞市場的「好物飛行」執行長江鑑城,為大家領路、解惑。
2020年這波未能預知的疫情,是全球共同必須的課題。我非常認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的看法,這場疫情不只會對經濟造成影響;更會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
最近,台灣各產業不斷討論如何因應改變。而「電商」這個從20世紀末隨著網路開始被廣泛討論的商業模式,便成為可同時達到防堵疫情與維持消費動能的重要解方。
電商最大優勢之一,就是透過網路平台解決過去做生意因為「距離」而無法接觸消費者的問題,這也是我4年前創業時,希望創造的「將跨境生意變簡單」商業模式。

華人族群撐消費,最愛一對一「私訊」服務
不過,除了數位科技,「做生意」的門道,也是跨境電商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老實說,用技術搭起平台、把商品弄上架,感覺十分簡單,但並不等同於做生意,當地消費者的使用行為和文化差異,就是常被創業者輕忽的跨境營運挑戰。
比方,好物飛行(HaWooo)在馬來西亞市場打滾這幾年,我們發現,馬來人的確掌握了政治力量,但經濟和消費層面較有實力的,還是這裡的華人族群。

別誤會,馬來西亞華人的消費模式,跟台灣的特性並不完全一致。例如:他們通常比馬來人理性、有儲蓄習慣、喜歡貨比三家、熱愛折扣活動、對外來新品的接受度也很高,所以重點是搭配出讓他們覺得划算、又物超所值的東西。
這也是許多標榜「性價比」的台灣品牌,可以被當地消費者接受的主因,從彩妝類、保健產品、到零嘴與即食商品,皆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