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因此成為8成創投業者聚集之處,反映出整體的新創產業發展還是以台北市為首。根據台北市商業處統計,台北市的新創創業類別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為首,佔20.76%,由此可見台北市科技類新創非常活躍。
身為創業首善之都的台北市,全世界流行的創業項目在這座城市裡一定找的到。像是近期很紅的NFT或是元宇宙的新議題,在台北的新創圈已經有不少團隊耕耘有成,甚至還有團隊是受到國外加速器青睞與洽談投資。
Media.app是台灣初試啼聲的新創團隊,今年入選由時代基金會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在台灣唯一的加速器計劃(Garage+),同時也獲得矽谷SVAdvantage的支持。
圖/左上Alex、Richard,左下Paul、Gucci。Media.app提供。
具備科技及外商背景的團隊成員,很早就看到這個議題的潛力,在台灣還對元宇宙、NFT這幾個字詞很陌生的時候,團隊成員就開始規劃自己的元宇宙。因為開一個宇宙是十分浩大的工程,一開始團隊成員先從建置3D虛擬展館起家,並且還將虛擬展館帶到2022年CES會場上展示,引起國外熱烈的回響。
在團隊回國之後,元宇宙和NFT的買賣在台灣也逐漸開始被關注。因此團隊開始把虛擬展館和NFT的買賣建構進自己的元宇宙,立志建構出台灣第一個去中心化、整合多鏈3D NFT虛擬展館的宇宙。
圖/虛擬展館就像是NFT持有者的個人美術館,在自己的展館中能夠展示自己蒐藏的動態或靜態的NFT項目,也能夠直接進行購買。Media.app提供。
在這個宇宙裡你所看到的土地、建築、攤販乃至於廣告看板都是可以買賣的NFT。團隊就是土地開發商,而我們就是買主,當你擁有虛擬地產之後,你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營運購物商場、公司、學校、美術館、咖啡館或各種你想要實現的夢想;也有一些買主是把自己的土地出租給其他企業舉辦會議或是社交聚會的場景,當每個人都開始建設土地就會帶來流量和商機。
更有趣的是,團隊在宇宙中的每個廣告看板都設有傳送點,當Avatar(進入宇宙中使用者的虛擬化身)站在廣告看板下,將會立刻被傳送到宇宙中的商家門口來進行消費。
越是活躍的宇宙就會具備社交、工作、遊戲與營利的場域,未來就能夠以比現在高數倍的價錢轉手,難怪現在掀起了一波元宇宙的「炒房熱」。
圖/Media.app首發的雙子島NFT,是Cyberpunk風格。未來將有更多不同風格的宇宙讓各產業或個體選購。Media.app提供。
聽起來元宇宙真的像是一個全新的平行時空一般,但其實無論是Meta或是其他致力於元宇宙相關產業的公司都不是要創造一個虛擬世界,而是要做一個虛實整合的服務。
如果只是單純的要建構一個遊戲版的元宇宙,以現在的科技根本不是問題。但其實現在對於元宇宙的期待是創造令人感到身歷其境的平台和體驗,不只是VR(虛擬實境)和AR(擴增實境),更是MR(混合實境)。我們想一下,當你戴上了裝置要進行會議,你可以進入一個完全虛擬的高級辦公室,這時候你的同事打了視訊電話進來,他本人會全息投影在你面前跟你進行會議,他微笑、他生氣他比手勢甚至他觸碰你,都能夠完全映射。
圖/你能想像未來在元宇宙裡吃漢堡是什麼感覺嗎?Media.app提供。
這逼真的社交體驗就像是我們是實體相處一般。因此我們的未來不是一級玩家的平行綠洲,而是在你的生活之中已經將虛擬與現實完全的融合,涵蓋了社交、生活、娛樂與新型態經濟的新世界。
Meta這些大企業他們構想出來的元宇宙是一個虛實整合且要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受,所以重點會是在穿戴式裝置的應用上,這是需要耗費大量金錢與人力的遊戲,根本不是一般企業能夠獨立研發的產品。但台灣的新創團隊卻看到不一樣的機會。
圖/Media.app提供。
CEO Richard跟我們說:「我們不跟大廠比裝置,但我們先來建宇宙。」台灣的軟體科技人才及創意一直是強項,新創團隊沒有大筆資金可以來研發裝置,但是未來這些裝置都會變成open source,我們只要先把宇宙建好,讓大家先開始習慣在虛擬的宇宙進行商業模式,當裝置都開發出來之後,我們已經成為有商業行為的宇宙環境,這時候只要跟大廠的裝置對接變成合作夥伴,我們就還是在元宇宙市場的浪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