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派民眾不希望團團死後變標本,所以紛紛湧入動物園臉書,留言請命「請不要將團團做成標本,希望讓牠入土為安。我們不會忘記牠的,不需要標本也不會忘記」「不想看到團團標本,團團的可愛模樣會留在我們心中,想念時可以看影片和照片,讓牠回歸大自然,拜託」。
但也有民眾認為,標本製作有其教育意義,因此先後表示「標本製作具有教育意義,也是尊重生命的方式,就像有人願意捐出大體幫助更多的生命,這是最棒的事情」「瀕危動物就是要做標本做教育用途啊,多出來這麼多的愛心可以用在知識上嗎?」
對此園方回應,動物園對於珍稀或有故事性的動物,除希望牠們活著時帶給大小朋友教育意義外,動物過世後,做成標本也能延續生命教育,並喚起保育意識。
圖/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11月19日病逝。取自臉書「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尤其把團團製成標本,不僅能留下,牠陪伴台灣走過多年的回憶,沒見過團團的年輕一輩,也有機會好好認識牠,進而了解動物保育的歷程。
而「入土為安」,其實較偏向人類辭世後的觀念,對於野生動物的管理,園方仍希望以科學經營,不過各界說法,園方都予以尊重。
至於爭議延燒,園方表示會參考民意,再討論決定。然而據其他國家經驗,除非動物是感染病毒死亡,才可能火化或掩埋。
又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理事長李朝全補充,在歐洲國家推動製作動物標本,民眾通常較無疑慮,可亞洲國家以佛道文化為主,民眾因此常有「入土為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