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眼山森林遊樂園區,兩層樓的遊客中心是最醒目的地標,中心門外有一棵高大的台灣櫸木。
圖/步行在被柳杉林圍繞的東眼山上,還有機會看到夕陽與雲海的絕美風景。蘇義傑攝影。
從遊客中心出發,前往最適合親子與長者同行的景觀步道,沿途路面少有陡坡,漫步在人造林與原始林之中,人造林的樹木筆直工整,而原始林的林種較豐富、雜木多,有針葉樹、闊葉樹和混生林。
若是在多霧、小雨的天氣,步道上還能偶遇體型大小如孔雀的藍腹鷴在步道散步。
圖/東眼山知性步道途中保留過去載運木材所需的台車、索道、集材機等珍貴工具,帶領旅客穿梭時空回到過去的歷史。蘇義傑攝影。
步行約300公尺左右,經過園區餐廳後,開始下一段知性步道。林間突傳來沙沙聲響,望向周圍,在高聳的日本柳杉上赫見數隻台灣獼猴正在悠閒地吃著野果,與壽山的台灣獼猴不同,園區內的獼猴自然地與人保持適當距離,彼此在山林間互不打擾。
東眼山曾是北部重要林場,許多林業遺跡並未隨林業凋零而消失。走在樹林間,發現有顆樹木被綁上鋼索與掛鉤,裝置的用意引人好奇。原來,過去在海拔1000多公尺的高山上要將木材運下山,就需要這個神祕的機關。
伐木工人將木材吊掛在滑輪上,利用坡度與木材重力將木材往山下滑行,當經過索道下方自動固定器時,木材便會落至地面,這樣的運作方式與森林中猿猴在樹上懸盪的模樣相似,因此又有一個有趣的別稱叫「野猿式集材」。
圖/東眼山遊客中心提供親子體驗課程,取修剪的木枝,在教師陪同下進行裁切,製作成獨一無二的鑰匙圈等紀念品。東眼山提供。
林道間還有一個外表像雪橇的木頭裝置,在過去也扮演木材集運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運行的道路上鋪上枕木,將原木緊繫於木馬上,透過三名人力運送拖運木馬,一人在前方拉動木馬,一人則在後方協助煞車與推送,第三名人隨著木馬前進方向搬動枕木,是十分費力的集運方式。
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見證台灣林業的過去與未來,日治時代曾種植大量日本柳杉,做為建設材料,其特點是樹幹筆直,在表面塗上黑色的柏油後,早期常用於製作電線桿。
至禁伐以來,園區內僅能進行危木的疏伐與修剪側枝,而這些修剪下來的木材就成為傳達永續理念的媒介,是認識山林的最佳教材。
圖/修剪或疏伐下的木材重新利用,製作成花架飾品,剛切割下的木材散發清新的木質香,十分療癒。蘇義傑攝影。
木藝教室裡,一塊塊疏伐、修剪留下的肖楠與柳杉木正待新生。取下其中一塊,在教育中心的老師協助之下,以機具裁切五公分,機具運轉切下木塊的同時,伴隨著陣陣木頭香氣發散,充滿著整個空間。
打穿木塊的中心和頂部後,形成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孔,直立的部分,放進透明試管,再將肖楠或紅檜葉擺放其中,搖身一變成為花架擺飾。
這些剛經過切割的木頭表面,每一塊的形狀與年輪分布皆不相同,隱隱可見油脂光澤,令人驚豔,這份來大自然獨一無二的贈禮,讓永續的理念也能一起被帶到山下。
圖/吳婉瑜整理。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