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長張善政接受《遠見》專訪時,笑稱,若將桃園當成一個國家,他自己也是一位「新住民」。除了暢談未來的市政規劃外,他對桃園的多元文化更深感自豪,並如數家珍般,拿出一個又一個「桃園文化交流史」,盤點桃園多采多姿的豐富文化。
從地域上分,將桃園分為南北,北桃園閩南文化盛行,遍地都是土地公廟;而南桃園則是客家文化為主,這些客家文化還分為山區的客家、都會的客家,以及海邊的客家,例如新屋區的永安漁港,漁民使用傳統的客家方法捕撈漁獲,是全台唯一的客家漁港。
更令人吃驚的是,桃園的原住民人口,更是全台第二多的亞軍,「僅次於花蓮」。主因從外地遠道而來,到桃園找工作機會的原民朋友數量非常多,且各族匯聚,這些原民即便移居桃園,也沒放棄自身的傳統,每到收獲的季節,在落腳處都會舉辦豐年祭,每個族的豐年祭還都不一樣,張善政回憶起去年選舉的陸戰階段,「我都不知道跑了多少場,真是多得不得了」。
圖/取自張善政FB
在與原民博暖的過程中,張善政更透露,復興區區長給他取了一個泰雅族名「Yumin」,那位區長笑著跟他說,自己的原民名稱也是Yumin,「他是小Yumin,我是大Yumin」;而到了阿美族的活動,這些原民朋友又給他取了一個阿美族名字,「不同族的原民朋友給我取不同的原民名稱」,這段經歷讓他至今仍趣味盎然。
除了這些之外,中壢區還有全台特有的滇緬文化,當地有個「國旗屋」名聲傳遍全台,附近還有種美食叫「米干」,居住在當地的人們,就是小說「異域」所描寫的主人翁,「泰緬孤軍」的後代。
泰緬孤軍原本是留守在雲南、滇緬的一支國軍部隊,在戰亂時代歷經顛沛流離,撤退回台後,也將雲南地區特有的文化也帶回台灣,後代並在當地建了一個小博物館,紀念這段歷史。
圖/桃園龍岡國旗屋,取自桃園觀光導覽網。
目前這座博物館由他們自己營運,由於當年國民政府對他們有點漠視,張善政說,「現在當然要彌補他們」,未來市府將會支持他們營運這座博物館。
在閩南、客家、原住民、滇緬文化後,再加上許多移居到桃園的新住民,以及旅居桃園的金馬民眾,在桃園這塊土地就有六種文化匯聚,數量冠絕台灣。
尤其馬祖,張善政笑說,立委陳雪生常常在桃園跑行程,甚至每年馬祖大選時,陳雪生還要特地跑到桃園來拉票,「因為桃園的馬祖人,比馬祖的馬祖人還多」,從這邊下手比較有用,多元文化讓桃園宛如美國的民族大熔爐。
張善政自豪,但這個大熔爐不會有任何歧視,這樣的文化多元性,是其他縣市少有的。未來在他任內,他將努力發揚桃園的多元文化,鼓勵他們各自發揮自己的特色。例如今年7、8月的世界客家博覽會,就是一個很好的檢驗點。
圖/桃園市長張善政與新竹縣長楊文科,取自桃園市政府宮網。
張善政透露,這次中央將世界博覽會的重責大任交給桃園市,他邀請30年來的舊識、新竹縣長楊文科一起合作,準備在今年的世界客家博覽會大顯身手。
張善政強調,桃園絕不會排斥別人,只讓自己獨大,未來他的文化政策,是希望桃園的特色能發揮外,也能透過「多元」這個窗口,歡迎有共同文化因子的夥伴一起合作,一起一加一大於二,合作將彼此的文化推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