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全年人口數為2326萬4640人,較2021年的2337萬5314人,減少11萬674人,平均每天減少303.2人。在自然出生部分,2022年1至12月的累計出生數為13萬8986人,相比2021年同期,減少1萬4834人;死亡數20萬7230人,較2021年同期增加2萬3498人。
台灣從2020年開始,人口開始呈現「死亡多於出生」的負成長狀態,且差異逐漸拉開,從2020年的7907人、2021年的2萬9912,到了2022年已經來到6萬8244人,每年都創歷史新高。
進一步細究統計資料,2022年新生兒僅13萬8986人,折合年粗出生率為千分之5.96,是內政部開始統計人口資料以來新低,年粗出生率更首度跌破千分之6。
死亡數20萬7230人,折合年粗死亡率為千分之8.89,是自統計以來,死亡率最高的一年。
圖/蘇義傑攝影。
根據內政部111年12月的資料,以六都來看,折合年自然增加率只有桃園市唯一保持正數,為千分之1.22,其他五都全都是負數;其中,又以台南市、高雄市兩都負數最高,分別來到負千分之4.20、負千分之3.21。
若放大到全國,折合年自然增加率最慘的是嘉義縣,為負千分之8.92。
會呈現這樣「生得少、死得多」的結果,不外乎就是台南、高雄兩地人口高齡化、青年外移等因素所導致。而桃園市近年來都保持六都唯一人口正成長的成績,這與鄭文燦市府過去幾年積極推動社會福利政策有關,加上與雙北地區相較之下較適宜的房價,都推動年輕人移居到該地,自然增加生育率。
圖/取自鄭文燦FB。
若從人口結構來看,出生率不斷下滑,將加速台灣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時程。根據國發會統計,台灣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會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預估會在2039年突破30%,至2070年將達43.6%。
若以65歲作為退休年齡的話,2022年每4.0位工作年齡人口負擔1位老年人口;到了2070年,會降到每1.1位即須負擔1位老年人口。
圖/取自Unsplash,攝影:Mick Haupt。
國發會示警,若台灣人口持續少子化、高齡化,青壯年人口不斷減少,單單是勞動力的補充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能夠投入生產的人力資源減少,也將影響潛在GDP的發展,削弱經濟成長的能量。
國發會強調,人口負成長不只是經濟議題,同時也是社會與財政議題。繳稅的人愈來越少,但需要健保照顧、享受社會福利的人卻持續擴增,會讓國家財政會愈來愈吃緊,也直接影響到國家的中長期發展。
至於要如何面對人口持續負成長的問題?國發會認為,要從優化生養環境、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的就業觀念革新,以及建立更完善、更有誘因的多元國際移民的政策。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aron Burden。
優化生養環境做法的討論相當多,發放補貼的直接性鼓勵是一種,例如同樣面臨人口負成長問題的日本東京,就考慮對都內0至18歲孩童發放每月5000日圓(約合新台幣1200元)補助金,鼓勵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