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作為一種志業|Netflix《人選之人-造浪者》不負責任感想

《人選之人》為何說社會系畢業黨工難找工作?學長曝成箭靶原因

《人選之人》為何說社會系畢業黨工難找工作?學長曝成箭靶原因 圖/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
作者:方格子VOCUS
日期:2023-05-04

先說結論,Netflix最新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很不錯看。作為一部商業劇,該劇在處理台灣選舉的議題非常有技巧,充分呈現選舉過程各種吸引人目光的元素,又迴避了本土商業劇很難處理的政治課題。焦點聚焦在全台選舉過程所顯現出來的活力與創意,同時隱去淡化這些活力與創意背後的爭議主軸。

畢竟這是一部面向全球的商業娛樂劇,而不是深度紀實劇。就算主題無法吸引到所有觀眾也沒關係,但至少不能得罪潛在觀眾。

本劇雖是虛構,但劇情很多細節,都借鏡與反映出台灣現實政治,如劇中的公平正義黨,影射現實中的民主進步黨,2黨黨名反映台灣歷史的發展脈絡。

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圖/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

1986年創黨的「民主進步」黨,表示出當時時代大背景—台灣黨外勢力希望打倒國民黨,將威權專制體制轉型成一個民主自由國家,視為重要的奮鬥目標。

而2023年的「公平正義」黨,則從民主轉型的歷史背景中,換場到高舉性別平等,對抗金權政治與官商勾結的主旋律。

延伸閱讀

《人選之人》亞靜為何只有阿公?造浪者王淨愛上戴立忍因一句話

《人選之人-造浪者》的時代背景設定,充分彰顯台灣追求政治上的民主化目標,已進展到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歷程。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如果有在關心注意台灣政治與選舉新聞的人,很容易get到裡面各種借鏡挪用現實的設定與場景,如現實中天主教聖殿騎士副總統,被改為虔誠佛教徒;或劇中總統口條與聲線,與現實中的蔡總統很像,第一次看到或聽到時,讓我不禁一笑。

選舉的表層與深層動力

不過就我個人,《人選之人-造浪者》還是有點缺憾,但這缺憾本身,也是劇中不得不如此處理的癥結。

台灣民主化30年來的選舉,最大主旋律被刻意隱形了。不論是統獨,藍綠,或親中反中等選舉動員口號,中國才是台灣選舉最重要且歷久不衰的背景因素,特別是總統大選。

延伸閱讀

《人選之人》政治幕僚約唱是日常?造浪者勝Netflix韓劇因沒在演

《人選之人-造浪者》卻很刻意地讓中國消失,原因當然不言而喻,我也能理解。但少了中國因素,劇中公平正義黨與民主和平黨的差異與對抗張力,就顯得薄弱許多。

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圖/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

看劇時,我都在想這2黨有啥不同,選民為何要投A黨,而不支持B黨,這一點就變得有點難理解。

尤其劇中沒有去鋪陳民主和平黨的威權統治過去,所以就更難理解,支持廢死與性平理想的社運青年,與傳統沙文主義的政治人物,為何會同時支持公正黨,並在黨內引發爭議。

延伸閱讀

Netflix《模仿犯》跟日本原著小說差很大?這一點讓人險看不下去

台灣主體性很具體明顯的對照面,就是中國。不談中國因素,要談台灣的主體性就會變得空泛。

統獨意識基本上,就是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最深層的動力,是號召動員選民出來支持政黨,最穩固而很難動搖的動力。統獨意識變化會直接影響政黨板塊的位移。

相較於統獨爭議的缺席,《人選之人-造浪者》則專注於選舉過程的表層動力,無論是廢死、同性婚姻、環保議題,甚至是個人私德外遇議題,都成了劇中選舉操縱的元素。

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圖/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

所謂造浪者,基本上就是操作這些表面的波浪,讓海面上候選人乘坐的船可以前進,達到其目的地。

表層的浪花如同劇中造浪者的宣傳部,利用文宣、活動造勢、網路水軍與測翼,對各種議題進行操作,猶如繽紛的萬花筒,讓人目不轉睛,這也是《人選之人-造浪者》最好看之處。

而統獨或親中反中的對抗,則變成海面下的洋流,在劇中完全看不到。頂多可以從民主和平黨黨名,聯想到兩岸和平的主張。

劇中呈現台灣各種選舉文化特色,就像繽紛絢爛的浪花,在Netflix播出,應該很容易吸引外國人目光,畢竟台灣選舉真得很熱鬧,很有創意,動感十足。對外國觀眾而言,《人選之人-造浪者》應該是一部窺探台灣民主選舉政治文化的絕佳窗口。

心志倫理與責任倫理

看《人選之人-造浪者》的過程,腦中一直浮現韋伯《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演講內容。

作為學術人,韋伯相當成功。但作為政治人,韋伯應該算很失敗。韋伯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中,分析了政治人物所需要的人格特質,也區分政治人物的2種倫理:心志倫理與責任倫理。韋伯區分這2種倫理,其實是要探討手段與目的間的關係。

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圖/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

心志倫理就是從政者依據個人信奉的理念、道德、價值與信仰而行事,完全不考慮後果,人格者大概就是屬於這一類。

責任倫理則是從政者考量自己行動的後果而行事,馬基維里的君主,大概就是屬於這一種。

延伸閱讀

台大政大百女難逃「攝理教」魔爪!Netflix揭南韓邪教主骯髒音檔

韋伯認為,政治人物需同時具有這2種倫理,並加以平衡,但這很困難,畢竟韋伯也失敗了,因為2者常處於張力之間,往往需要犧牲一者成就另一者。

面對多變複雜的政治情勢,內外壓力交迫的緊張狀況,政治人物要在什麼地方堅持心志倫理,在什麼時候有責任倫理的考量,其實很難做出正確判斷。

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圖/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

《人選之人-造浪者》裡很多張力,都來自於心志倫理與責任倫理之間的權衡與拉扯。

譬如說廢死議題,政治人物即使本身就支持廢死,但民意有8成反對廢死,如公開表態支持廢死,大概總統大選就落選了,後續要做啥改革也都不用談了。

劇中進步派學生與社運份子,就是依據心志倫理的邏輯,要求公正黨及其候選人做政治表態。但候選人則依據責任倫理含混其立場,避免被攻擊。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沒有演繹的,是如果沒有心志倫理的話,政治人物就會淪為,完全以勝選為目標的政客,不會做出任何改革,對於啥議題的表態,完全依據民意大勢所趨。

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圖/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

本劇中的角色,多多少少都帶有心志倫理的特質,但又依循責任倫理去打選戰。

因為角色還存有心志倫理的思考,劇中政治人物與幕僚,遇到很多難以抉擇或需要痛苦妥協的情境,如黨內的性騷擾案及各種選戰議題的攻防。

劇中各種情境,其實在台灣現實政治中也經常看到,譬如年輕有為的黨工,因黨對於廢死不表態而陷於掙扎,甚至被學弟妹視為叛徒,這在我當學生時就很常看到,社運人士進入民進黨後,必然會掀起的批鬥戲碼。

新政治與舊政治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也反映民進黨近年發展面臨的轉型課題,就是年輕有為的進步支持者,與老派傳統支持者之間的矛盾。

1990年代,我還是閒閒沒事幹的米蟲學生時,就當過幾次選舉免費的打雜工,包括省長,總統及市長選舉,甚至連金孫第一次選國代,還曾被朋友邀去幫忙發傳單。

當時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打倒國民黨。那時的支持者,很多都帶有某種程度父權沙文主義的傳統價值,這些支持者通常是民進黨主要鐵票區,劇中的組織部成員應屬於這類支持者出身。

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圖/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

不過歷經政黨輪替與台灣社會經濟的演變,現在青年參與選舉的動機複雜多了,然而這些青年的想法,明顯與1970年代支持黨外勢力、1980年代支持民進黨的選民,以及1990年代支持民進黨的學生,有明顯不同,他們支持很多進步價值,顯示出更強烈的心志倫理特質,不願因現實而妥協。

因此民進黨在吸納了這些年輕選民的支持,也對傳統支持者造成很大震撼。不管是廢死或多元成家的議題,都與民進黨傳統支持者的價值,有很大不同。

本劇主角就因同性伴侶的問題,還有與父親樁腳出現暴力衝突,並因此而落選。主角很明顯具強烈的心志倫理特質,因這攸關個人生活的權利。

不過經過劇中一連串事件,女主角也接受舊政治的存在,因而決定再次投入民意代表的選舉,舊政治的里長雖仍然無法接受同性戀,還是為大局著想,接受主角釋出的善意(以上是我個人解讀)。

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圖/台灣首部以政治幕僚為主角的戲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近日上架後造成轟動。Netflix提供。

劇中處處顯露出,公正黨舊政治支持者與新政治年輕支持者之間對立。

對於新政治與舊政治的影射,最有趣的大概是社會系畢業的黨工,這幾年因社會系學生常常高舉進步價值,參與各種抗議運動,往往被拿來當箭靶,取笑讀社會學系的人不食人間煙火,讀那有啥屁用,畢業找不到工作等。

所以劇中社會系畢業的黨工,對在學學弟妹自嘲高喊著「社會學系畢業找得到工作」時,讓我有點啼笑皆非。

雖然我是半途轉到社會學研究所,至少混到個理工科系學歷,但相較於理工科系,社會學畢業證書真得比較不好找工作。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菜有蟲,原文《政治作為一種志業|Netflix 人選之人-造浪者 不負責任感想》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觀點美學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韓國攝理教在台還有徒弟!他爆魔掌伸北一女、阿滴兄妹也曾信
《舞伎家的料理人》不是京都藝妓?人生求適合的普通理想也很好
《黑暗榮耀》第2季「嘶嘶巨蛇」是真的!韓劇惡棍蓑羅拍前才知
《黑暗榮耀》宋慧喬遭電棒捲校園霸凌是真的?10大看點靈感自她
方格子VOCUS

方格子VOCUS

方格子VOCUS 是一個新型態的創作與交流平台,提供無廣告、乾淨簡潔的創作及閱讀空間,也致力於讓有料有趣的內容獲得收入回饋,開創多元的收費機制,幫助創作者實踐夢想。 目前已經有每月200萬個非重複訪客、20萬會員以及2萬位以上的創作者,在這裡盡情享受創作與交流,分享他們的知識和想像。如果你喜愛閱讀,渴望聽見多元聲音,更不應該錯過這些精彩內容!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