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台灣結束二十一年的鄭氏統治,清朝正式將台灣納入版圖。雖然清廷在官方立場上並未打算積極建設台灣,然而卻開放海禁,而駐台官員亦有招徠漢人前來拓墾的相關政策,以提升台灣的生產力。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尚未有官府進駐的淡水河流域,也陸續出現漢人聚落。
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動工興建,以媽祖為主祀神的新莊慈祐宮,見證了新莊的興衰。普通人攝影。
點狀分布在淡水河岸的聚落當中,以「新庄」開發最早也最為興盛。新庄位於今日的新莊廟街一帶,取「新興的街庄」之意(另一說為觀音山舊名「興直山」的音轉),直到日治時期才更名為新莊。
新莊之所以發展迅速,首先是因為新莊坐落土壤肥沃的沖積平原,利於農耕;再者其鄰近的大姑崁溪(今日的大漢溪),當時河域水深廣闊,大船可以直接從淡水河口駛入,是良好的內港。
隨著時間進展,清乾隆年間的新莊已然成為北台灣最大的貨物集散地,隸屬台灣府淡水廳的巡檢司也移駐於此,繁榮程度僅次於安平和鹿港。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林本源家族的發跡始祖林平侯從福建漳州來到台灣,於新莊經營米鹽生意,因而發家致富。
林平侯事業有成後,以捐納的方式投身官場,藉此累積政界人脈以鞏固事業。在林平侯告老還鄉後,有鑑於新莊因為爭奪水源而引發的族群械鬥愈加激烈,幾經考量後決定舉家搬遷至上游的大姑崁地區(今日的大溪),其時約為清嘉慶、道光年間。
圖/新莊老街米市巷內深處的潮江寺,曾為港口工人的寮房,亦兼具瞭望功能,於日治時期重修成現今樣貌。普通人攝影。
與此同時,新莊的好光景並未能維持太久,港外的河面泥沙淤積日益嚴重,最終其貨物集散的機能逐漸移轉到了艋舺(今日的萬華),新莊繁盛的景象也不復在。
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主導了台灣史上第一條鐵道建設。鐵道路線經過新莊,曾一度讓新莊有復甦的契機,然而到了日治時期,鐵道路線改為經過板橋,新莊振興的夢想再次破碎。
然而國民政府時期工業區的林立,人口激增下造成新莊老街的風貌被極速地破壞,如今的新莊老街,僅能從廟宇及零星的老建物中,勉強辨認出些許過往痕跡。
加上近三年的肺炎疫情,給了新莊老街一次嚴重打擊,許多店面無法支撐,只能黯然結業。
圖/昔日「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的盛況,一切歸於平靜。普通人攝影。
不過絕處逢生,新莊目前已經成為新北市政府的重點發展目標。除了有捷運新莊線帶來的交通便利外,老街鄰近的新莊副都心以及塭仔圳重劃建設,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當中,這些都是有利新莊老街振作的有利因素。
在新莊處於全面進化的陣痛期中,新莊老街是否能夠成功渡過低潮,再現舊日風華,正考驗著執政者與在地社區居民的智慧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