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大溪在當時處在漢人與原住民生活領域的交界,雙方時有糾紛,因此林本源家族的始祖林平侯於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在大溪築起一座防禦功能完善的堡壘,作為家族成員居住與米糧儲藏使用。
由於當時林平侯受清廷誥封為通議大夫,所以便將這座城池命名為「通議第」。在通議第的興築過程中,固然不乏石頭與林木等建材,卻亟需工藝純熟的匠師。
圖/復原模型可以看出,通議第城門上設有城樓,牆面也使用石材砌成,幾乎與一般城池無異。普通人攝影。
為了能讓通議第順利完成,林平侯聘請了許多來自中國的木匠來到大溪。隨著大溪日後的蓬勃發展,相關需求也越來越多,從此奠定了大溪木藝產業的發展。
通議第落成隔年,林平侯逝世。林平侯將生前物業交給他的五個兒子繼承,拆分為「飲」「水」「本」「思」「源」五個商號。爾後三子林國華的「本記」與五子林國芳的「源記」兩家合併,這也是「林本源」名稱的由來。
林平侯於清嘉慶、道光年間,以大溪做為新的據點,除了避亂之外,或多或少也有事業發展上的考量。在移往大溪之前,林平侯便已在大溪進行拓墾,似乎早已看中此地的未來潛力。
大溪周遭擁有豐富的林材,也有樟樹可供提煉樟腦,而且大溪的地形氣候也很適合種植茶葉。
圖/橘色框選處即為通議第的範圍,大致囊括現今的大溪國小和大溪綜合球場。取自大溪學文化資源網。
就在林本源家族遷居大溪僅十餘年後,便發生了台灣開港的重大事件,樟腦與茶葉瞬間成為面向全世界市場的熱銷產品,林本源家族也因此大發利市,再創家族事業上的巔峰,不得不佩服林平侯獨到的商業眼光。
即便後來林本源家族又將據點遷往今日的板橋,但是在大溪的經營卻不曾中斷。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在管理台灣原住民事務上,極為重用當時林本源家族的族長林維源,並任命其為幫辦台灣撫墾大臣。
林維源將主管機關撫墾局設於大溪,造就大溪出現空前繁榮。
通議第的命運和大溪這個地方同起同落,清朝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後,被迫割讓台灣。公元1895年日軍登陸台灣,各地義軍蜂起負隅頑抗,通議第也在此時充分發揮軍事機能,義軍固守通議第四天後被日軍攻陷。
圖/坐落在大溪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旁邊公園的通議第城牆遺跡。普通人攝影。
變成廢墟的通議第,也在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劃下拆除,正式走入歷史。公元1924年桃園大圳的竣工,導致大漢溪水位下降,大溪頓失水運功能;加上取而代之的軌道運輸,路線並未經過大溪,種種不利因素導致大溪無可避免地走向沒落。
大溪通議第的樓起樓塌,恰巧是整個清領時代下的台灣歷史縮影,在政權再次更迭之後,這座風雲之城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所幸在2013年的大溪鎮公所拆除工程中,意外發現通議第的城牆遺跡,讓後人也能藉此認識這段精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