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氣球葬禮會先將逝者進行火化,接著把骨灰裝入一個至數個透明或半透明的氣球,讓氣球逐漸升空,直到離地面約40至50公里的高度時,氣球便會在平流層自然爆炸,讓骨灰瞬間隨風散落於天際,以靈魂和人生記憶回歸天空的象徵來悼念往生者,同時在地面仰望逝者冉冉上升的親友,還會伴隨著悼詞、音樂、祈禱等其他紀念方式,表示對親友的敬意。
圖/取自Pex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而這種特殊的告別形式,近來也在日本崛起,也引發各國關注,如南韓《朝鮮日報》就報導,在日本確實已有超過100人預約氣球葬禮,展現現代人對於死亡觀念的轉變。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Damon 17 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另一方面,日本厚生勞動省也預測,2024年日本的死亡人數恐直逼168萬,證明火化形式明顯不堪負荷,也產生了種種環保問題。
可儘管氣球葬禮對亡者的敬意不減,還能解決老年人口眾多的社會結構問題,但輿論爭議依舊存在,並延伸出不同面向的污染問題。
如塑膠或橡膠製成的氣球,材料難以在大氣中快速分解,當這些塑膠垃圾墜落或積聚到陸地和水中,無疑會對野生動物、海洋生物造成傷害,害動物因嚼食而消化不良,甚至不慎遭纏繞而窒息等,變相成了潛在污染根源。
又假若氣球升空的動力跟天燈或熱氣球一樣,以點火方式進行,自然也存在火災的隱憂。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Gianandrea Vill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此外,飄搖在空中的氣球亦可能干擾飛機航線交通,造成飛安風險,而且死者骨灰「無差別」從天而降,對很民眾來說,容易出現觸霉頭、不吉利,甚至影響呼吸道健康的想法。
所以考慮到一層層的爭議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許多地區和國家其實都禁止或限制舉行氣球葬禮。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Charlotte Harris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至於對氣球葬禮秉持開放態度的國家,則採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來製作氣球,如紙質氣球,並選擇合法適當的場地與時間,遠離水體與生態區域等,同時在紙氣球上加裝追蹤器,讓亡者家屬能隨時利用手機App追蹤氣球所在地,盡可能遵守當地法規,以降低對生態的衝擊,兼備尊重逝者、維護公共秩序的功能。
可就倫理面上,還是得回到人人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價值觀與情感看法等差異,畢竟對部分人士來說,看到骨灰撒落地面,終究可能害怕或不舒服,就算誰都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吸入了逝者骨灰,微細粉末很難察覺或識別的。
因此唯一能減少詬病的方式,或許是效仿台灣彰化地區的「送肉粽」宗教文化儀式,事先通知周遭居民氣球葬禮的活動時間和地點,告知範圍限制並引導交通,也公告相關安全警示和指示等。
圖/取自達志影像。(示意圖)
無論如何,氣球葬禮都是一種獨特並具意義的死亡儀式,滿懷親友對逝者的愛與追思,這些信仰跟情感需求都應該得到尊重。而在台灣,其實也有氣球葬禮的服務,只是不普及,加上各區因不同政策、法規和環保要求,執行上也有所不同。
如果民眾真的覺得氣球葬禮背後有說不完的爭議,其實世界各地還有其他特殊的葬禮,好比:
這種葬禮常見於島國,許多文化都跟水有關的地區,方法便是將遺體安葬於水中,隨大海或湖泊飄洋而去。
綠色葬禮顧名思義,強調環境友好與永續性,所以除了必須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棺材,也要選擇天然墓地或樹葬,以及推廣綠色的紀念活動。
這方式是將遺體火化後,讓骨灰與肥料混合,用於種植樹木或花園,或打造成鑽石,象徵生命用不同方式的延續。
這方式通常在高山或乾燥的地區,讓遺體直接暴露在大自然中,透過長期的風化腐蝕或生物啃食回歸大地,不少宗教廣泛使用。
伴隨發達的科技,平台和網站也能提供紀念逝者的服務,讓人民透過線上的頁面,隨時隨地分享回憶並留下思念的訊息。
圖/取自Pex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總之,各種葬禮的精神意涵與實踐方式都有其相關規範,家屬如何安排都必須事前向當地殯葬業或宗教團體諮詢,避免心愛的人最後一趟重要旅程不慎觸法,失去原先悼念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