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中,志祺說明聖母峰一直以來是許多登山家心中一生必去的「最高殿堂」,然而它也是個「冰封地獄」,讓不少經驗豐富的登山客發生意外。
根據該影片,聖母峰在今年到目前為止已奪走12人性命,並有5人下落不明,為十年來新高,且死亡人數將有可能繼續上升,不少媒體也預測今年可能是聖母峰「死傷最慘痛的一年」。
聖母峰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與尼泊爾薩加瑪塔專區的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為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高度為8848.86公尺。
圖/在1930年代不少強國搶著在第一高峰的山頂上插上自己的國旗。取自Unsplash。攝影者Kalle Kortelainen。(示意圖)
自1921年起,便不斷有人試圖登頂聖母峰,但多次失敗。在1930年代,聖母峰成為強權國家的「角力戰場」,德國、英國、美國、法國等國皆搶著在第一高峰的山頂上插上自己的國旗,然而並無任何一個登山隊伍成功。
一直到1954年,來自紐西蘭的英國登山隊隊員艾德蒙·希拉蕊與39歲的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沿著南坡登上聖母峰,才第一次有人成功登頂,成為史上第一個登頂成功的登山隊伍。
攀登聖母峰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登山客一般會從尼泊爾境內的盧克拉機場開始,過程中登山隊伍每爬升一段距離,都需要休息1到2天,確保自己能夠適應高海拔的環境,甚至在不同海拔的營地,還需要待上15天以上,反覆進行調整、訓練。
通常攀登聖母峰需要長達2個月才能完成,也因此大部分的登山隊都會聘請專業的當地少數民族「雪巴人」作為嚮導,因雪巴嚮導非常適應高海拔環境、對喜馬拉雅山的狀態路線與天氣變化十分了解,可以協助登山隊運物資、搭建繩索,也可幫登山隊降低風險。
圖/登山客攻頂聖母峰必須在當天下午兩點前完成,否則容易因為天氣變化或體力不足下不了山。取自Unsplash。攝影者kabita Darlami。(示意圖)
而對於這些登山隊而言,越靠近山頂便面臨「低溫」和「缺氧」兩大考驗。聖母峰攀登季平均溫度大約是攝氏負26度,氧氣也非常稀薄。長時間的低氧環境容易讓引發登山客高山症,造成生命危險。
此外,聖母峰也有著名的「兩點鐘規則」,意思是攻頂必須在當天下午兩點前完成,只要超過下午兩點,不管爬到哪、多接近山頂,登山客都一定要折返,否則容易因為天氣變化或體力不足而下不了山,不小心丟失性命。
影片中也提到了在1996年5月10日的「聖母峰事故」。當時四支登山隊正在挑戰聖母峰,其中兩支由西方隊員組成、一支來自印度,另一支則是台灣登山家高銘和帶領的5人登山隊
當時隊伍出發沒多久就遇到技術問題,導致行程延誤,雖然部分隊員成功登頂,卻趕不上「兩點鐘原則」及時折返,沒想到下午三點過後暴風雪突然襲來,隊員被困在零下60度的暴風雪中,有些迷路、有些失足發生意外,也有人高山症病發。
至於台灣隊中,隊員陳玉男失足重傷,雖然被救起卻在基地營不幸離世,而成功登頂的高銘和,則因嚴重凍傷失去手指、腳趾和鼻子。在此事件中,兩天內便有12位登山家命喪聖母峰,後來更在2015年被拍成電影《聖母峰》(Everest)。
然而在2015年之後,攀登聖母峰死亡人數竟「不減反增」!因2015年4月尼泊爾大地震讓登頂前的「希拉里台階」崩塌後,攀登聖母峰的難度下降,讓登山客愈來愈多。
不少人困在排隊的隊伍中,無法遵守兩點鐘規則下山,因此體力衰竭而死,媒體也形容根本是「排隊等死」。
圖/近年攀登聖母峰人數增加不少。取自Unsplash。攝影者JC Gellidon。(示意圖)
此外,過去攀登聖母峰的行程由西方國家的登山旅行社包辦,費用介於新台幣200至300萬元之間,相當高昂。但最近幾年許多尼泊爾當地的旅行社業加入競爭,推出了價格大約100萬元左右的「廉價登山團」,費用為外國團費的一半。
許多人便懷疑這些廉價登山團可能裝備不充足,嚮導也不專業、缺乏經驗,導致嚴重的安全問題,讓登山家警告這樣的熱潮並不是一件好事。
而最多人所討論的爭議主要有兩個,首先為「登山許可證過度濫發」,一張登山證因要數十萬台幣,為尼泊爾重要財政收入,不少人批評尼泊爾政府為了賺錢而「濫發登山證」,衍生登山亂象。
另一大爭議為聖母峰「垃圾問題」,大量的食物、裝備、醫療廢棄物,甚至是遺體都留在了聖母峰上,導致環保問題,聖母峰甚至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場。
圖/聖母峰垃圾過多也導致環保問題。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anya Bilimale。(示意圖)
不過,志祺在影片最後也隊這些登山家表達敬佩,並表示對於一些「愛山成癡」的登山家而言,只有爬山艱苦的過程,才能感覺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真真實實地「活著」,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或許便是這樣的感動,才讓人們不斷往高處爬、不斷挑戰自我,願意賭上性命,追尋自己心中的最高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