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當地國營「新傳媒集團」(Mediacorp )旗下的媒體《亞洲新聞台》(Channel News Asia,CNA)該專題內容,星國記者在來台訪問數名台灣年輕人的職業與日常生活後,發現這座番薯島的新生代,正面臨9大面向的窘境,各段落分別為:
1. 超級通勤可節省租金
2. 應屆畢業生的市場薪酬較低
3. 台灣10年來工資增長緩慢與通脹對比
4. 誰是「北飄」或「北漂」?
5. 台北11000元租金的房間長什麼樣?
6. 一名青年月支出&零存款
7. 台灣年輕人為什麼要出國打工?
8. 社宅是解決方案?
9. 台灣青年的希望與夢想
當中以第一點來說,有青年就提到,自己雖在台北上班,可受限高房租壓力,最後乾脆選擇住桃園,每天花至少3小時的通勤。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Ryoji Iwat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另外對於台灣低薪現象,也有年輕人坦言,自己少說得拿出1/3月收入來繳房租給房東,除非他願意住進,曾發生凶殺案的凶宅,或一些看起來像鬧鬼的租賃屋。
然而數字也會說話,在了解2012年至2022年台灣平均薪資變化後,影片也以珍珠奶茶購買量來比喻,表示台灣10年過去,年輕人的一年薪水,從可以喝1097杯珍奶到現在只剩853杯,薪資整整倒退244杯珍奶。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D Dura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可矛盾的是,報導發現,台灣25至34歲的年輕人,54%都有拿到大學文憑,這比例勝過美國的51%,可新鮮人一畢業出了社會,企業還是認為員工取代性高,所以不斷壓低勞方薪水,成了薪酬難以成長的原因之一。
如同片中一位名叫「允珍」的33歲青年來說「文憑就是我花時間跟勞動,換取來的一張A4的紙」,然後現在的她,就算兼2份工作,月收入約3萬元,扣除每月花費後還是「根本存不了錢」。
圖/池孟諭攝。(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因此該影片也做出幾項結論,直指台灣千禧世代正面臨一個無情社會,即「生活成本高昂、工資停滯不前,以及高薪工作的競爭更加激烈」還提到「今天的年輕人在整體通脹和住房成本上漲的情況下,面臨個位數的經濟增長和緩慢的工資增長。」
而現代人的工作與經濟狀況,生活品質確實明顯遠不如台灣上一代,即使明明也有領有大學學位,社會依然產生很大轉變,完全與父輩在20世紀80年代、台灣戰後工資增長的黃金時代進入勞動力市場不同。
專題報導一出,見到台灣年輕人面對高成本生活,許多國外網友還驚覺到一件事,那就是「影片裡沒有年輕人抱怨或放棄」,因此不禁對台灣人的樂觀深感佩服,也熱議直呼「身為在台工作9年的外國人想說,你會愛上台灣人的樂觀,他們都不抱怨猛苦幹」。
圖/池孟諭攝。(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還有許多海外網友因心疼台灣年輕人,於是紛紛鼓勵表示「天啊!這些年輕人太振奮人心了,祝他們能成功」「這些年輕人的韌性也太強了!請不要放棄,總會有出路的」「做為一個在台灣的美國人,我看到台灣人的工作強度是我的2倍多,而工資卻只有我的1/3」。
不過留言區也有人點出「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地都在發生,大多數年輕人都買不起房」「看回文,一堆人說全球問題,包括新加坡人說自己內部都這樣了」。
但「外媒報導台灣低薪問題」的報導,被鄉民轉發到PTTGossiping板爆卦後,儘管同樣火速激起話題,可大家身為苦主,反應似乎就沒這麼正向。
許多鄉民開始反串狂酸,自我嘲諷的說「勞工是心中最軟的一塊好嗎」「經濟有史以來最好,外國哪個媒體在那帶風向」「中共同路人喔,民進黨執政沒這問題」「年輕人自己不努力,黨明明做得很棒很好」「才145萬訂閱,這是什麼野雞媒體」。
圖/蘇義傑攝。(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至於看完影片只想哭的台灣青年,則心有戚戚焉地先後回應「房價漲→租金漲→你想得到的都會漲」「現實來說,國家整體實力沒上升,但物價通膨,某程度就變相在傷害國家競爭力」「現在根本200變100在花」「只有對的產業才有機會高薪,大部分都低薪啊」「低薪高工時,悲鳴」,還有人提到台灣社會也存在貧富嚴重不均的現象,認為「只有對的產業才有機會高薪,大部分都低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