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娘事蹟最早見於清道光年間記述台灣當地風土民情的《海音詩》,詩中提及陳守娘的丈夫早逝,與婆婆和小姑居住在台灣府城(今台南),婆婆希望將陳守娘改嫁,但陳守娘卻堅持守節。
婆婆勸說不成,於是與向來厭惡陳守娘的女兒一同逼其就範,陳守娘禁不起兩人連番施暴而被凌虐致死。地方官員得知此事,竟想掩蓋陳守娘的死因,引起百姓群情激憤,最終只得如實辦理。陳守娘安葬之後,不斷出現靈異現象,官府為免紛擾,又將陳守娘改葬他處,杜絕迷信。
在1920年出版的《台灣通史》中,又增添了某位達官貴人覬覦陳守娘美色,向其婆婆提親,陳守娘的小姑因貪圖錢財,於是千方百計說服陳守娘改嫁之事。往後陳守娘事蹟又出現了各種改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1930年代的閩南語俗曲《陳秀娘》。內容加入許多戲劇性橋段,陳守娘也在民間口耳相傳下,轉變成了厲鬼形象。
陳守娘先是幫助賭徒贏錢並要求為其申冤,後又將試圖掩蓋死因的官員殺死,並每晚在府城作祟,化作青光四處飛舞。為平息陳守娘的怨念,府城仕紳請出開基永華宮主神、為泉州人所信仰的廣澤尊王,化身紅光將其收服。陳守娘不僅鬧得滿城風雨,還能與正神對撼,「最強女鬼」的稱號不脛而走。
圖/圖/台南孔廟節孝祠內的陳守娘牌位,最晚於1918年前便已入祀。普通人攝影。
最終這場「府城神鬼之戰」陳守娘不敵廣澤尊王,就在要魂飛魄散之際,府城德化堂的主神觀音菩薩及時出面調停。觀音菩薩同情陳守娘際遇,在一陣磋商後決定讓陳守娘入祀節孝祠,而陳守娘也同意不再作亂。
這起清代社會事件演變成而成的傳奇,表面看似荒誕,實則反映當時社會的價值觀。陳守娘的事蹟點出了傳統女性的自我制約,以及即便嫁入夫家,或許是因為沒有子嗣之故,卻不被視為家中一份子的悲慘命運。
無法決定自身命運,對周遭迫害也毫無反抗之力,只能在死後化作厲鬼為自己討回公道。陳守娘被後世如此渲染,多少包含了對這位女子的憐惜與不捨。
圖/圖/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德化堂一景。取自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網站。
像陳守娘這類女鬼含冤、復仇索命,亞洲各國都有類似的故事流傳,也不乏將其包裝成觀光噱頭的例子。日本的國寶城堡「姬路城」,城內有一口阿菊井(お菊井戸),正是日本著名的「皿屋敷」怪談的其中一個起源地。
江戶時代有個名叫阿菊的侍女,因遭陷害而誤將名貴盤子給摔破,滿腹委屈的阿菊以死明志、投井自盡。往後入夜,井中便會傳出阿菊哀怨地數著盤子的聲音,冤魂也不時地在城中飄蕩。
在姬路城官方推出的手機APP,不僅以擴增實境(AR)的方式來介紹城中各項設施,當鏡頭照向阿菊井時,螢幕還會出現阿菊哭喪著臉的3D模型,十分有趣。
或許我們可以用更加正面樂觀的角度,呈現有別於過去讓人感到恐懼或悲傷的陳守娘形象,讓更多人認識這段引人深思的歷史。
圖/圖/姬路城內的阿菊井一景。取自日本兵庫縣歷史博物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