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吳慷仁、楊貴媚、鄭元暢、林哲熹、孫可芳等人主演的家庭台劇《有生之年》故事圍繞在高家一家人的日常,像是高家夫婦經營的早餐店,一家人生活的老房子,處處充滿台味引起共鳴。
尤其是高家門口廊道連結舊天橋,背景是繁華的台北市街景形成一種衝突美感,地點就位在萬華的「華江整宅」。
圖/台劇《有生之年》取景自華江整宅。圖取有生之年粉絲專頁。
華江整宅早在1970年代起建,是北市政府第一次徵收華江地區所規劃,由台灣知名的六大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黃寶瑜、高而潘、虞曰鎮、郭炳才建造,總共五層樓的住商混合大樓,一、二樓挑高設計成店家,三、四樓是住家,由四座天橋串起這座「空中圍城」,形成16棟樓、120個樓梯、4千戶住家的聚落,其中巨大水塔、派出所、污水處理等設計當時也一併設計進去,規模非常大。
走過一遭華江整宅,可感受50年前的老台北歷史,混雜著新台北的繁華,新舊交雜的獨特風格成為眾多影劇、廣告取景地。
圖/華江整宅因台劇《有生之年》再次造成討論。圖取自有生之年粉絲專頁。
圖/華江整宅是影劇取景熱門地。圖取自「我是華江人」粉專。
興建於1961年的中華商場,曾經是象徵台北繁華的招牌建築,緊鄰著西門町,共有八棟三層建築,並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棟名,舉凡家電、美食、最流行的衣物皮鞋、唱片行在這通通找得到,建造前的背景時空,是國共內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撤台,聚集許多攤販過於雜亂還被視為都市之瘤,直到蔣中正下令才重新改建。
公視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曾經在汐止片場重現,觀看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白先勇小說《孽子》也能窺見中華商場的輝煌時期。
圖/《天橋上的魔術師》還原已遭拆除的中華商場。圖取自天橋上的魔術師粉絲專頁。
中華商場興建時,鐵路尚未地下化,當時政府考量交通安全,後來興建中華路武昌街天橋,人潮也越來越多,只要有遊行就可以見到人們聚集在天橋上觀看,當時的樓頂廣告物「松下電器」高聳的霓虹招牌,甚至比建築物還要高,成為一大特色,加上中華商場全長逾1公里,從北門一路延伸到小南門,熱鬧程度是前所未見。
雖然隨著鐵路地下化、都市規劃原因,中華商場在1992年已遭拆除,但它的獨特性就算僅存31年,仍深烙在老台北人回憶中。
圖/當時一群大學生在中華商場做攝影作業。圖取自天橋上的魔術師粉絲專頁。
南機場國民住宅歷史悠久,從它的命名就可略知一二,在日治時期該區是軍機用地,所以有北松山、南萬華機場的稱號,不過戰爭過後大批眷村居民移居在此,上千戶眷舍興建在此,後來外地人北上,住戶越來越多,又加上南機場地勢低,每逢颱風就容易淹水,當時台北市政府便著手改建,1964年南機場公寓隨之誕生。
圖/南機場公寓的旋轉樓梯在當時非常新潮。圖取自金車文教基金會官網。
南機場公寓落成時,是當時最新潮的集合式住宅,不只有西式旋樓梯設計,也是全台第一個引進沖水馬桶的建築,甚至還有垃圾投放口可以直通一樓集中,加上採光、通風佳,是當時的模範社區,許多國外華僑、使節都會到此參訪,不過隨著家家戶戶鐵皮違建、建築老舊,現在已經充滿了歷史痕跡,但白色的旋轉樓梯仍矗立,成為許多攝影愛好者的取景處,就連國際名導盧貝松電影《露西》也曾在此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