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規格化」的超市,傳統市場不只是「採買地點」,其中蘊含的是庶民文化,以及攤販和顧客彼此寒暄時,所流露出的濃濃人情味。
只不過,傳統市場擁擠吵雜、潮濕昏暗的刻板印象,卻讓年輕一代客群望之卻步。因此,晚近,許多國內外城市都掀起一股「傳統市場文藝復興」運動,紛紛進行傳統市場的改造,讓「老市場穿新衣」,一方面保留古老市集文化的集體記憶,又植入迭代過後的交易平台與硬體設備,不但留住舊雨,更吸引新知。
已故作家韓良露,曾在《義大利小城小日子》一書中,分享她旅居佛羅倫斯期間,當地「中央市場」(Mercato Centrale Firenze)原本一度沒落,之後透過改建,找回昔日榮光的故事。
佛羅倫斯中央市場,向來是在地居民採買食材的首選,卻曾因觀光客日益增加,導致較不受觀光客青睞的生鮮食材店家,生意愈來愈冷清。
即使上述原因,使佛羅倫斯中央市場衰微一段時日;但,歷經重新規劃、翻修,結合美食店家和傳統攤商,重新開放後,中央市場再度找回人氣,成為當地民眾、觀光客都喜愛的去處。韓良露將之形容為「傳統與現代雙贏的局面」。
若將傳統市場改建,視為簡單的修修補補、擦脂抹粉,未免小看市場對都市風貌的影響力。
例如,由荷蘭知名建築事務所MVRDV設計,位於鹿特丹的Markthal市場,除利用吸睛的拱形建築,為攤商們建置遮風避雨的「頂棚」,使其販賣的生鮮肉類、漁獲,能符合「禁止露天販售」的法令規範,建築內還設有上百間出租公寓,成為傳統市場和住宅的完美融合。
圖/自去年9月中旬試營運以來,台南新化果菜市場便成為打卡新景點。台南市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不只歐洲,近年來,這股老市場翻新風,已吹進台灣,且從南到北,都有代表性案例,其中也有著MVRDV操刀的作品。
像是去年9月中旬展開試營運,便一炮而紅,被譽為「全台最美果菜市場」的台南新化果菜市場,和荷蘭鹿特丹Markthal市場一樣,都是由MVRDV所設計。
新化果菜市場以批發生意為主,但波浪型綠化屋頂、360度環景步道,使其立刻成為打卡新景點。MVRDV共同創辦人韋尼.馬斯(Winy Maas)認為,新化果菜市場,體現台南自然風光之美,因為「它和周遭景觀相得益彰」。
此外,台中建國市場曾是被流動攤販包圍的老舊建築,使用超過40年後,於2016年,搬遷至東區建成路現址,以巴洛克式建築外觀,展現新風貌,既維持「台灣中部最大食材集散地」的功能,神似東京車站的樣貌,貨色多元、齊全,也吸引不少觀光客慕名而來。
圖/擁有巴洛克式建築外觀的建國市場,吸引不少觀光客慕名而來。黃菁慧攝
至於「最潮」的傳統市場,則是今年10月「華麗回歸」的台北南門市場。重新改建的南門市場,是一棟地下5層、地上12層樓,具有玻璃帷幕外觀的黃金級綠建築,被形容「猶如文青百貨」。
乍看之下,老市場穿新衣,彷彿淡化了許多人對傳統市場的記憶;但,當你走進這些帶有新風貌的市場時,傳來攤商的吆喝、食物的香氣,仍是如此熟悉,傳統文化和創新思惟共同交織的,是老故事的新篇章。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