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寧波年糕、上海鬆糕、湖南粽、福州魚丸、金華火腿,還是南京板鴨等膾炙人口的特色名菜,亦或是干貝、鮑魚、枸杞、紅棗、黑棗、桂圓、核桃、腰果等南北乾貨,來一趟南門市場都會讓人不虛此行。
10月7日重新開幕試營運的南門市場,靠著逆打工法一邊挖一邊蓋,縮短工程時間,歷經3年多的改建,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一棟地下5層、地上12層樓高的黃金級綠建築。外觀上,大樓配置了太陽能板和綠化露台,內部則保留原本的市場,攤位數254攤,與改建前一樣,可以說原班人馬、原汁原味的回歸,南門市場自治會長王銓國特別強調。
新大樓的設計也具備更多的功能性及運用,未來地下層可以與捷運南門市場站連通,地上層則與中正區行政中心結合,成為一處多功能與多樣化面貌的新地標。
圖/南門市場歷經3年多的改建,搖身一變成為一棟地下5層、地上12層樓高的黃金級綠建築。黃菁慧攝
對於形形色色的飲食男女來說,南門市場讓人最有記憶點的是來自「大江南北」的各式中式料理菜色與豐富的南北乾貨;對美食美味的記憶遠遠勝過這些美食的歷史。
進一步說,南門市場之所以有這些難以取代的好味道,堪稱台北市傳統市場的代表,卻得由它的歷史看起。
早在117年前的1906年(民國前5年),南門市場只是一座南門城外提供城內人出城購買生活所需的市集。到了日據時代,則因行政區屬臺北州臺北市千歲町,所以又叫「千歲市場」,才開始出現一棟磚造平房,同時做為蔬果集散中心。台灣光復後,市場攤位不斷擴增,成為台北市最具規模、貨色最齊全的市場,「南門市場」的名稱也自此確定。
最關鍵的是1949年,當時國民政府遷台,大陸各省人口來到台北市,也將大陸各地特色食品帶來,「家鄉味」自此成為南門市場最具特色的味道。
市場老一輩的人說這裡是外省人解鄉愁的地方,是唯一以江浙菜馳名的市集,有一種古早懷舊的滋味,記憶味蕾深烙在腦海中。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過年期間,各式臘味和年菜,市場內人潮擠得水洩不通、店家訂單多到接不完,靠這些好料理讓圍桌團圓菜撐起大場面。
盤點南門市場叫得出口的各省經典名菜, 東坡罈子肉、紹興醉雞、蔥燒鯖魚、寧波年糕、臘味飯、荷葉排骨、獅子頭、蜜汁雙方、油悶雙冬、金銀肝、冰糖蓮藕、心太軟(紅棗包年糕)、臘肉加上臘魚的富貴雙方……,一道道猶如出自老母親手的家鄉味,就是有一股讓人無法忘懷的溫暖,也是讓外出遊子回味對家鄉的記憶味道,如此,成就了南門市場百年不墜的美味殿堂,台北的好味道在這不會讓人失望。或著,想要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從傳統市場著手準沒錯。
圖/南門市場的臘肉舖。黃菁慧攝
都說市場是城市的廚房,可以看到許多堅持味道的職人,在南門市場,不僅備有日常生活所需,還蘊含著代代相傳的味道,是一種老滋味與人情味融合的溫暖味道。
從小跟著媽媽在市場做生意長大的料理達人、也是網路基因WebGene總經理施俊宇,更以「市場的人情味不可取代,」闡述了市場除了買菜的目的,聊聊天、交流感情才是更具意義的內在價值。
南門市場的美食味道是什麼味道?簡單說,就是一種百年老市場跟顧客情感不能散的味道。
圖/在南門市場,不僅備有日常生活所需,還蘊含著代代相傳的味道。黃菁慧攝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