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宜蘭人而言,道路不只是通勤的必經之地,更是串連生活、支撐日常的基礎空間。基於這樣的信念,宜蘭縣政府亦將「道路品質」視為地方治理的基本功,長年投入資源與系統化管理。
像是自2017年起,宜蘭交通部公路局所辦理的「公路養護作業督導考核」,就連續八年穩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台唯一持續拿下滿分評比的縣市。無論是橋梁結構的安全、鋪面修繕的即時性,或是設施與環境的整潔程度,宜蘭在各項細節上都展現出高規格的執行力。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Nico Ruge。(示意圖)
此外,有鑒於城市交通的細膩程度,能反映出行人腳下的每一塊磚石。故2020年起,宜蘭縣更於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辦理的「市區道路養護管理暨人行環境無障礙考評」中屢獲分組第一,展現人行道鋪面、無障礙設施與通行友善度的整體規劃能力。即便2023年,宜蘭暫未參與評比年度,仍持續舉辦績優觀摩,分享其優化成果與制度經驗。
當然,面對城市成長與高齡社會的雙重挑戰,宜蘭縣不忘以「以人為本、環境永續」為核心理念,致力推動道路e化巡查與通報,結合各式無障礙設計與預防性維護,以形塑出一座真正宜居的人本城市,讓地方上的每一條道路,不只能讓居民與旅客通往目的地,也鋪出縣府對當地安全與品質的重視。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地理位置可能長期受地震與颱風頻繁侵襲,宜蘭縣府對災害的準備也顯得格外周全。特別是考量地方本身位於迎風面,且地形多變,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候挑戰,更需隨時保持高度戒備。
因此,為強化整體應變韌性,宜蘭縣政府主動與內政部配合,推動「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進一步導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1所強調的「城市與人類居住安全」精神。
圖/取自臉書「打火英雄-宜蘭縣政府消防局」。
不僅如此,縣府團隊還有效透過建立各項考核指標,輔導公所系統化執行任務,內容涵蓋災害防救教育訓練、避難收容處所開設演練、脆弱度與災損推估方法,以及跨縣市的資源整合與志工動員機制,希望形成分層分工,橫向連結應變架構。
當然,除了制度面持續精進外,宜蘭亦積極強化實體設備與人員能量,包括添購消防車輛、救生氣墊、精進義消裝備與科技化訓練,同時推動防災士制度與韌性社區的建立,全面提升第一線的災防應變能力。
圖/取自臉書「打火英雄-宜蘭縣政府消防局」。
而宜蘭這些努力,果然在2024年獲得中央多項評鑑肯定,如宜蘭縣消防局就在內政部消防署辦理的「消防車輛汰購及救生氣墊」項目考核中榮獲滿分佳績,另外也於「強化義消科技化訓練與裝備計畫」內得到特優的讚許。
此外,「民安10號」全民防衛與災害防救兵棋推演演習中,宜蘭也分別拿下特優與優等好表現,顯現地方災防體系的全方位韌性成果。
由此可見,宜蘭對公共安全的準備,從不止於災後應變,而是早在日常運作中便已紮實構築。畢竟,一場災難的防線,從來不是災難當下才開始,而是在平時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縝密部署中逐步成形。
在穩固災防體系外,宜蘭縣也將「健康」視為城市韌性的另一根基。特別是隨著高齡化成社會主軸,醫療政策自然也不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必須回應人口結構變動所帶來的長期照護挑戰。
正因如此,宜蘭縣早於2014年之際,便意識到失智症對公共衛生體系的潛在壓力,率先啟動「失智症早期介入計畫」,設立「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並於2017年銜接中央所推動的「失智照護服務計畫」。
圖/取自freepik。(示意圖)
然而,面對中央政策尚未能完全涵蓋地方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尤其在資源相對不足的地區,疑似個案的確診與轉介仍存有落差。為此,宜蘭縣也在2020年優化,攜手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建置「失智個案管理系統平台」,盼透過智慧科技串聯中央與地方資源,建立不中斷的照護網絡。
據悉,該系統主要由地方衛生所擔任篩檢、通報與轉介角色,並納入長照2.0照管專員與身心障礙需求評估人員(ICF),以擴大基層網絡,進行疑似個案分流至失智共照中心確診,再轉介至社區服務據點。
圖/取自freepik。攝影者Lifestylememory。(示意圖)
故透過該項機制,宜蘭縣在2024年失智症確診率達97.24%,遠高於全國平均的67.61%,展現出精準且高效的照護成果。
且根據同年全國長照需求涵蓋率統計,宜蘭縣失智未失能及衰弱老人服務涵蓋率達19.72%,為全國最高。證明這套領先全國的系統性建置有成,更說明地方在面對高齡社會挑戰時,不能只依賴中央政策,也必須主動整合地方資源,主導長照策略方向。
當然,除長者健康外,青年族群的預防保健亦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相較一般成人健檢設計,中央長年未將30至39歲族群納入預防性健康照護的主力對象,因此宜蘭洞察到健康政策空窗後,也在2014年率全國之先啟動「健康好young整合性篩檢計畫」,鎖定該年齡層常見的代謝症候群、口腔癌、子宮頸癌等健康風險,設計三年一次的整合性健檢,並納入心理健康與生活行為評估,提升整體健康識能。
圖/取自photoAC。(示意圖)
而為增加參與率與可近性,宜蘭縣府的篩檢活動多選在假日舉行,並由衛生局與各地衛生所動員現場執行,再透過後續追蹤與醫療合作機制,確保篩檢異常個案能即時獲得健康指導或進入治療流程。
所以從2014年起至2024年間,當地已累計多達29,756人次完成篩檢,異常發現23,494人,其中追蹤完成率達98.57%,異常項目以BMI、膽固醇、腰圍與三酸甘油脂異常為主,充分揭示代謝症候群已成青年健康的重要議題。
更令人感佩的是,宜蘭該計畫不僅獲得參與者87%高滿意度,還促使衛福部自2025年起參採宜蘭經驗,將該年齡層納入五年一次的成人健檢對象。而宜蘭縣府則持續維持每三年一次的高頻率篩檢,鞏固社會中堅人口的健康基礎。
其實高齡社會的來臨,不僅會帶動民眾生理照護需求的提升,不外乎也會讓心理健康成為日益重要的治理課題。
基此,宜蘭也於2014年起展開「社區心理健康關懷守護計畫」,並於2022年擴大開辦「高齡長者心理健康照護計畫」,針對長者憂鬱、自殺率居高的現象,以社區高齡者、長照個案、慢性病患者與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簡式健康量表(BSRS-5)與臺灣長者情緒量表(TGDS)進行篩檢,盼達成早期發現與即時轉介的防線。
圖/取自photoAC。攝影者acworks。(示意圖)
而在工具與系統建置方面,縣府亦用心開發「你今天心情好嗎?」線上系統,並串聯全縣12家衛生所、9家醫院與174處社區據點,實現即時通報與異常情形的迅速回報。
果然,相關政策的成效也顯著。2024年,宜蘭縣65歲以上長者的心理健康篩檢,涵蓋率已達9.6%,並有效為篩檢異常個案提供精神科轉介、心理諮詢與關懷訪視等後續服務,展現出公共衛生在心理照護上的延伸觸角,具備實質的預防效益。據此,宜蘭縣府也計畫持續優化平台功能,進一步深化跨局處協作,盼擴展社區心理支持網絡,為高齡者打造一個安心無虞的生活支持環境。
圖/取自freepik。攝影者pe_jo。(示意圖)
儘管截至目前,宜蘭縣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19.58%,部分鄉鎮甚至突破20%門檻,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但當地的醫療與健康照護政策仍穩健推進,朝系統化、整合化的照護聯盟邁進。從失智症的早期介入,到青年與長者的主動篩檢與關懷服務,宜蘭都試圖在「健康盤石大聯盟」架構下,構築出一套貫穿生命週期、橫跨生理與心理的完整照護體系,為地方的健康治理政策做長程的佈局。
綜上所述,展望宜蘭未來,地方政府的城市治理,除了不再以單一族群為本位,而是針對青年、長者與弱勢群體,逐步打造出全齡友善的政策網絡,整體施政也早已跳脫傳統框架,轉向整合交通、健康、災防與社會照護的系統性思維。
因此,在高鐵確定如何進站前,宜蘭搶先完成的公共安全與健康照護的治理整備,已證明它是一座具備前瞻視野的全齡照護示範城市。
《城市學》提醒,若您或您身邊的親友有心理困擾或自殺念頭,請勇敢尋求協助。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