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5月19日下午發生重大車禍。一名78歲余姓駕駛疑似失控,至少飆速200公尺後在國光街與國成街口闖紅燈衝撞多名路人,造成3人死亡、13人受傷的悲劇。這起事件不只引發高齡駕駛換照制度的疑慮,也揭露了通學環境在道路設計與交通管理上的種種問題。以事故現場的三峽國光街與國成街口來說,有哪些道路設計的問題呢?《城市學》彙整專家意見,點出事故現場的二大道路問題。
交通粉專「交通×樹林」分析,其實出事的三峽區國成街,從道路路網的配置就很有問題。肇事的國城街是北大社區與三峽舊市區間,少數幾條可通行的道路之一,雖然屬於穿越住宅與學區的道路,卻承擔了大量車流的「穿越功能」。儘管該路段在下午4點到4點半之間標示為禁止通行,但現場僅有一張標誌牌,並無任何實體設施管制車輛進入,導致駕駛輕易穿越,形同虛設。
在野黨「時代力量」也在臉書上發文指出,肇事車輛從國慶路暴衝、轉入國城街後,一路朝校園旁衝撞而去,當時正值學生放學時段,依規定國城街應為禁止通行的通學專用路段,卻毫無防護措施,也沒有通學區的標誌。此外,整條200公尺筆直、寬6米的道路上,完全缺乏任何減速設施,讓車輛得以不受阻礙地飆速至近百公里。
令人痛心的是,車禍發生的路口設有行人專用時相,事故當時正是行人通行的綠燈時間,學生們依指示穿越馬路,卻遭暴衝車輛撞擊,導致死傷慘重。時代力量指出,雖然設置行人專用時相本意在於保障通行安全,但若無搭配減速丘、庇護島、防撞桿等實體措施,就無法真正防止高速車輛闖入路口。
事發過程中,肇事車輛不僅在路口撞上大量行人,還繼續衝進巷弄,撞倒兩名沿著路邊行走的孩童,最後才自撞分隔島停下。事發地點的人行道設計極為薄弱,路側僅設有間距過大的塑膠防撞柱,孩子被撞的巷弄更完全沒有設置人行道,讓用路人暴露在毫無防護的環境中。
圖/時代力量於臉書發文,點出三峽北大國小車禍的道路設計問題。取自時代力量臉書粉專。
粉專《標線改造台灣路》則提出「失效安全」(Fail-safe)的概念:即使駕駛或系統失誤,設計仍能維持最低程度的保護,以減少傷害。例如荷蘭的做法是,只要進入學區範圍,沿途就會設置醒目的紅黃相間防撞桿,提醒駕駛人進入敏感區域。若三峽肇事路口設有庇護島、減速彎、防撞桿等設施,將可有效降低事故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