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15萬棵樹、打造10座大安森林公園綠覆面積、全國首創補助住宅玻璃隔熱膜,台北市要為市民創造涼感生活

夏天熱到快融化!台北市推出這4招,要讓全台最熱盆地降溫

夏天熱到快融化!台北市推出這4招,要讓全台最熱盆地降溫 圖/台北市政府推出「降溫城市」、「綠運城市」、「韌性城市」與「淨零生活」四大策略,要幫這座全台最熱的盆地降溫,照片為示意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 James Hunt。
作者:劉芮菁
日期:2025-07-14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都市快速擴張,加上熱島效應與盆地地形雙重影響,台北市每到夏季都成為全台最熱城市,近年更屢屢刷新高溫紀錄。面對極端氣候時代來臨與民眾對宜居環境的期待,台北市政府正積極推動一系列「降溫行動」,致力讓這座水泥叢林找回舒適的夏季。

為此,台北市政府提出「四帖良藥」:降溫城市、綠運城市、韌性城市與淨零生活,以環境改造與低碳轉型來幫城市降溫。作為首要戰略,「降溫城市」從「水綠降溫」、「密集綠覆固碳」兩大方針著手,從建築基地、公共綠地、市區溝溪到都市風廊全面布局,以增加綠化量、排水工程和密集綠覆固碳策略來落實淨零永續。

從立體綠化到都市風廊,讓綠意深入城市角落

在綠化部分,市府推出「台北市開發基地體感降溫專案」,同時修訂「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規則」,鼓勵新建建築導入立體綠化、設置遮蔭遮簷、留設都市風廊,提高基地綠化率與立體綠覆設計誘因。未來,台北市的新建物將納入「通風散熱」規範內容。

台北市也致力增加水域空間、推出綠覆固碳計畫,打造「冷島效應」。「市區溝溪營造計畫」改善五分港溪、東大排等排水系統,打造成兼具防洪、賞景、降溫的綠帶;「密集綠覆固碳計畫」則參考新加坡、澳洲墨爾本、香港等城市經驗,以市民體感舒適與都市熱調適為改善目標,針對中正萬華區、東區商圈、內湖科技園區、士林夜市周邊生活圈四大熱區,分析綠資源及環境現況,透過階段性的植樹來提升城市氣候韌性。

在密集綠覆固碳計畫下,自2022年至今,台北市已經增加了16處、共12公頃的公園綠地面積,增加4000多株行道樹。預計至2050年前,台北市將增加種植15.7萬株喬木,創造近1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綠覆面積,提供每年約377萬公斤的固碳當量。

自2022年至今,台北市已經增加了16處、共12公頃的公園綠地面積,增加4000多株行道樹。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圖/自2022年至今,台北市已經增加了16處、共12公頃的公園綠地面積,增加4000多株行道樹。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延伸閱讀

週週喝鮮奶+無人機課程!台北市打造最潮校園,讓孩子愛上學習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河濱公園變身微氣候調節器,淡水河水岸迎來新風貌

河濱公園也被賦予新的角色。廣大的綠地和濕地碳匯,成為城市微氣候的調節系統,河濱公園線性的空間分布,還能引導涼風進入城市。「真正進步偉大的城市,是打造人與自然共生的空間。」從這個觀點出發,台北市陸續推動淡水河水岸空間環境營造、磺港溪整治、捷運北投會館周邊環境等改造案,為民眾打造親水、親自然的城市。

作為台北市最大的河濱改造案,「淡水河水岸空間環境改造」從中興橋一路至敦煌碼頭,長達5公里。在此改造案中,北市府規劃在玉泉公園設置人行跨橋銜接西區門戶與水岸,擴大大稻埕碼頭空間,增加水岸步道寬度,並新設敦煌水上遊憩基地,結合空間地景、人文美感、景觀生態,打造縱向的親水環境。

淡水河水岸空間環境營造計畫實施範圍。取自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網站。圖/淡水河水岸空間環境營造計畫實施範圍。取自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網站。

延伸閱讀

全亞洲最Chill城市揭曉!Agoda公布9大慢旅行天堂,台北也上榜

全國首創住宅玻璃隔熱膜補助,強化公共運輸讓移動更清淨

在建築節能方面,台北推出全國首創的「住宅玻璃隔熱膜補助」,協助老舊住宅降低夏季室內熱輻射,減輕空調負荷來達到節能效果。同時,北市府也由公而私推廣建築能效管制。2025年4月底,台北市政會議更通過「建築物能源耗用管制辦法」,明訂所有公有及私有新建建築,建築物能源耗用標準應達建築效能第1+級及1及,逐步建立低碳建築標準。

交通運具也是都市熱源的重要來源之一。為降低交通碳排,北市府推動「綠運城市」政策,強化公共運輸與人本交通來達到永續,以基北北桃「1200都會通」定期票與減碳存摺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工具,並補助業者汰換電動公車、投入提高運量路線,更在捷運路網上導入節能與智慧化技術,降低能源耗損。2025年,台北市已有42條電動公車路線、781輛電動公車投入營運,服務數量為全國第一。

為加速建築能效降碳政策,北市已要求2024年2月起市府新建公有建築物應達標1+等級,2024年5月起將要求非市府所屬公有建築物應達標1+等級;私人建築部分,將在2024年7月起勸導私有新建建築物應納入圖/為加速建築能效降碳政策,北市已要求2024年2月起市府新建公有建築物應達標1+等級,2024年5月起將要求非市府所屬公有建築物應達標1+等級;私人建築部分,將在2024年7月起勸導私有新建建築物應納入

延伸閱讀

肥前屋謝幕別傷心!台北必吃10大人氣鰻魚飯餐廳報你知

全民防災與大數據提升城市韌性,無人機與衛星監控守護山坡地

台北的盆地地形,除了悶熱,也面臨降雨與水土保持的挑戰。因此,北市府的「韌性城市」政策,以「全民防災、公私協力」的治理模式,整合政府、企業、學校與民間團體的力量,強化災防能力,並因應極端降雨以工程、大數據提升城市的降雨容受力。

同時,市府也透過水土保持計畫審查與山坡地開發監控,在開發審查階段納入滯洪、透水鋪面與綠化設計,並運用無人機與衛星影像監控,嚴防非法開發。2024年此方式共查獲17件違法開發案,展現數位科技在生態治理的關鍵角色。

最後在「淨零生活」上,台北市立下「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並訂定「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是全國第一部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的地方氣候自治法規,以「降碳」、「創綠」、「節能」、「綠運」、「減廢」、「增匯」、「調適」及「永續」等八大核心,全面啟動氣候調適及淨零排放工作,實踐城市淨零轉型。

去年,台北市補助節電達5700多萬度電,減碳約2.8萬多公噸,相當於73個大安森林公園的固碳量。

身為一座高溫盆地,台北市面對氣候變遷選擇不退縮,而是用科技與綠意全面改造城市,朝2050淨零的目標邁進。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環境永續台北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650坪小小建築師樂園在台北!史萊姆親子夜光派對最優惠玩法
搭捷運常常迷路?北捷揭出口編碼暗藏「逆時針設計」溫柔邏輯!
2025「雄鹿滿月」7/11登場許願必中?賞紅色血月台北6大重生地
劉芮菁

劉芮菁

遠見、城市學記者兼議題策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