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通勤中,不少民眾曾有過在捷運站內反覆確認出口方向的經驗。為提升車站辨識度與通行效率,台北捷運公司透過FB說明車站與出口編碼的溫柔邏輯,背後蘊含的是一套兼具系統性與使用者經驗的設計思維。
你是否也曾在捷運出口前,對著1號、2號、3號出口發愣?「我是從哪邊來的?我要去哪邊出?」台北市捷運局在臉書發文,說明北捷的「車站編號」溫柔邏輯,主要以英文字母與數字組合構成。
車站英文字母取自路線代表色的英文首字母(如藍線為 BL、綠線為 G),數字則依路線順序編列,方向原則為由南往北、由西向東。例如,G01 代表綠線起點新店站,BL01 則為藍線起點頂埔站。這類編碼不僅協助乘客判斷方向,也有助於導引系統標準化與視覺清晰化。
至於「出口編號」,則依照車站軸線方向採「逆時針」原則配置。若站體為東西向(如頂埔站),1 號出口將設置於西北角;若為南北向(如公館站),則落於西南角。北捷建議民眾可將自己想像為站在地圖上,逆時針轉動,即能迅速理解各出口的相對位置。
此文在社群媒體發布後,立刻引發網友討論。部分民眾指出,包括台北車站使用「M」編碼的特殊性,以及部分站點未標示出口編號的情況。「台北車站的M開頭字母似乎沒有依照邏輯」「如果是 東北向 的車站,1號出口會在 .......」「淡水線很多只有2個出口且1個是增設的,那麼有原則嗎」「南港軟體園區往中國信託金融園區的出口卻沒有編號」
圖/取自臺北大眾捷運官網
也有網友提出跨城市比較,認為不同城市如東京、香港、高雄等地在站體設計與標示方式上各具特色,顯示地鐵系統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環,編碼設計也反映都市空間與文化背景的差異。「香港會因為車站環境設計因素,ABCD出口不同位置」「我喜歡日本的規劃方式,比如說 中央口、東口、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