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彰化站,近來又被拿來當茶餘話題,諸如「樓高風清、人影寥寥」 「全台最美、也最廢」……等污名化的字眼一再再被登上熱搜。然而,治軌之道,不能徒以一時冷暖論成敗。畢竟,軌道運輸如育木,植下之初,必經養土、引水、修枝之工,方可成蔭。拿北捷為例,在1996年剛開始營運時,日均僅四萬人;歷經近30年的滋養運量,才達到今天日均200多萬人次,總運量累積超過十億人次的成績。
而另一個以前被譏笑的「蚊子館」,現早化成為都會區脈搏的高雄捷運,曾為融資與運量所困,後來在不地制度調整、網路延伸、支付多元,最後也等到轉虧為盈的時刻,運量也漸漸提昇。
事實上,以台灣高鐵公司公開資料觀之,2025年7月各站進出旅客數中,彰化僅約7.3萬人次,的確敬陪末座;同月,雲林約14.1萬、苗栗約10.5萬,皆在其上。而回看2024年全年,彰化進站約89.3萬、出站約89.9萬,雖較2023年成長約7%,仍是12站中唯一未破百萬的站點,甚至今年以來月運量還有逐月趨緩之勢。
不過,批評永遠是最容易的,重點是,該就這麼判彰化站死刑嗎?
其實,若將視角拉高到高鐵全線,整個台灣高鐵整體運量在2024年突破7825萬人次,而2025年三月運量為679萬人次,雙雙創下年度和單月新高。因此,在高鐵全線的人氣爆漲的庇蔭下,彰化站還是有成長的空間。問題在於,該怎麼搭上主幹線紅利?才是彰化站甚或彰化縣最該思考的。
圖/彰化高鐵站,取自i玩彰化。
北捷初營(1996)之時,日均四萬;到2019年,日均攀至216萬,化「蚊」為「蜂」,城市活動被地鐵網路重新編織。此中關鍵,不惟里程擴張,更在於土地使用與轉乘體系的同頻共振。高雄捷運的教訓尤深:通車數年,財務告急,曾至修約、機電資產提前移轉之地步;然自2016年前後,營運策略調整、支付工具多元、活動經濟串聯,日均運量逼近18萬人,財務端亦見轉圜。凡此,皆證明「運量可培養、體質可調適」,前提是政策連動與治理耐心。
再擴視台灣以外的案例,中國高鐵網長驚人,對區域經濟與城際通勤確有很大的幫助,但全中國仍充斥著許多蚊子站,於是許多高鐵線被指為「債深、站疏、線冷」,更有許多車站被視為「鬼站」。所以,評估一個軌道系統的得失,往往不在「有沒有」,而在於建前「怎麼劃」及建後「怎麼養」?
圖/蔡炆璇攝。
因此,「未建之前,當審慎評估;既已落成,便要用心養護。」此理簡而不易。所謂的從嚴評估,非但得計算費用—效益(CBA),亦需把通勤結構、產業版圖、土地使用、人口移動、旅次彈性、替代運具等變數「一併入帳」,並將建後營運與誘導政策視為同一計畫之兩翼,而非「土木已畢、政策即止」。世界銀行多份研究提醒,高速與都會軌道的外溢效益(如就業集聚、時空壓縮)常被傳統CBA低估;反之,若欠缺配套,沉沒成本只會「越沉越重」。
再回到彰化站的議題,既然「蓋都蓋了」,最忌自怨自艾,最要「運量養成」。筆者以為,彰化站可從「站區—城鎮—產業—活動」四個同心圓下手,列出十二策,化冷為熱:
引進「離峰更省、早鳥更省、常旅更省」的三層票價邏輯,避免只靠活動日沖刺。北捷與高捷的經驗都指出,價格與支付設計能催化運量黏性。
由中部都會圈層級統籌(台中、彰化、雲林、苗栗),以旅次走廊為單位協調加停策略與接駁版圖,避免「你強我弱」的零和。
圖/彰化高鐵站,取自i玩彰化。
總之,治站如治國,必需「務實算帳」與「善用資產」並重。若只擔心軌道建設會留下「錢坑」,而綁手綁腳,不敢規劃、興建,忽略了其實靠著養站、活站、引站入城鎮肌理的效益,可謂「因咽廢食」。但若只會唱「發展」高調,而不見財政紀律與治理硬功,終究會挖出更多的錢坑的。是以,筆者主張:「預工期審慎、後工期勤政」,以治理而非口號,定軌道之興衰。
彰化站今日之的處境,像一張尚未填滿的活頁:頁邊寬,留白多,卻也正因留白,能夠書寫。軌道建設之學,重在「前謀」亦在「後養」;「先評估、後投資」乃鐵律,「已投資、要治理」更是智慧。北捷、高捷之路已證明:運量非天降,須以制度、網路、支付、內容、土地,五指握拳,日日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