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Threads網友日前的統計,從2015年起至今,全台各縣市「颱風假」累計天數中,高雄市共計停班停課了31天;緊追其後的是台東縣與花蓮縣,各有29天;而台南市與屏東縣,則同為28天。
緊接著,其他同樣累計20天以上的地區,包含了澎湖縣23天、嘉義縣22天、嘉義市21天;以及基隆市、新北市與雲林縣,各有20天。
至於累計少於20天的縣市,分別為台北市與金門縣,均為19天;宜蘭縣17天;連江縣16天;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則各是15天;最少的是苗栗縣,僅有14天。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dréa Villiers。(示意圖)
令人玩味的是,該統計結果一出,隨即引發網友熱議。因為不少人都對北北基三市的數字落差感到意外,紛紛直呼「蠻意外台北市跟新北市、基隆不同」「我永遠記得新北比台北多放的那一天,整個辦公室只剩下真正的天龍國人」。
此外,更有人以戲謔口吻調侃「原來宜蘭是邊緣人」「高雄人:竟然就這樣少了一個月薪水?!」「外島跟花東算是海線第一排,且無天然阻擋物」。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Dibakar Roy。(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而面對高雄累計的颱風假天數最多,有許多網友沒有因此高雄,反而先後以崩潰語氣直呼「高雄那種重災區拿來換假我也不要」、「高雄山區放的颱風假,不是可以爽爽躺在家追劇的那種欸,好像他們很爽一樣」。
其中更有人直言「那些說羨慕的人,最好家裡都不要經歷沒水、沒電、沒網路、沒屋頂,地上還淹水的情況,今年的颱風真的很恐怖」。
顯見,這場颱風假排行不僅揭示各地面對颱風的頻率差異,也再次反映,沿海與山區居民在每一次警報背後,真實且沉重的生活代價。
而台灣近10年,各縣市颱風假天數出現的南北落差與分布現象,其實絕非單純由地理位置來決定,背後也與十年來地球氣候變遷息息相關。
過去,全球氣候變遷已明顯改變西北太平洋颱風的生成與行進模式,尤其,海水表面溫度的持續升高,大幅延長了颱風的發展期,使其有更多時間累積能量,導致暴風圈的強度提升,暴風半徑也漸漸擴大。
同時,大尺度環流與副熱帶高壓位置的變化,都影響了颱風登陸台灣的機率與路徑傾向,讓部分颱風更頻繁地直撲南部與東部,或沿近海路徑掃過離島地區。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Jonathan Ford。(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故該現象也充分反映在「全台各縣市颱風假天數」的統計中,即南部與離島縣市的停班停課天數,明顯普遍高於北部,證明其承受颱風風雨衝擊的次數更多,也強度更大。
所以展望未來,隨著國際各地極端氣候持續惡化,颱風發生頻率與強度恐進一步加劇,沿海低窪地區的海水倒灌風險逐年上升,山區也可能面臨更多土石流與坍方威脅,地方政府在防災策略與基礎建設上,皆必須提出更高的要求。
又依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第4條,地方政府可於符合下列條件時宣布停班停課:
風力條件:颱風暴風半徑在4小時內可能經過的地區,平均風力達7級以上,或陣風達10級以上。
降雨條件:降雨已致災或有致災之虞,且未來24小時累積雨量預測達山區200毫米、平地350毫米。
此規定,同時當然也保障跨區通勤族與不同生活場域的民眾權益。即不論是工作地、居住地,還是通勤必經地區,只要其中任一地方政府宣布停班停課,該區勞工與學生便可依法放假。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Catgirlmutant。(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值得關注的是,就算地方首長還未宣布是否停班停課,只要交通中斷導致無法出勤,該區勞工與學生仍可依法請颱風假,掌握安全優先於出勤義務的原則。
綜上所述,Threads這份排行榜表面是一場社群輕鬆話題,背後其實牽動著,全球氣候變遷下颱風生成與路徑的深層變化,也彰顯出災害風險分布與制度保障的落差。
因此,如何在氣候變遷下提升防災韌性、優化城市規劃與基礎建設,並運用智慧科技加強預警與應變,將是未來地方治理能否減少傷害、降低風險的關鍵。
不論是工作地、居住地,或正常上下班的通勤必經地區,只要任一地方政府宣布停班停課,該地勞工與學生即可依法放颱風假一天。
即使地方首長尚未宣布停班停課,但若因交通中斷導致無法出勤,勞工與學生仍可依法請颱風假。
法規核心原則為安全優先於出勤義務,確保在天然災害期間,民眾能以人身安全為優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