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分科考放榜,新竹這間學校超建(建中)趕北(北一女)?

大學分科考放榜,新竹這間學校超建(建中)趕北(北一女)? 圖/新竹實驗中學(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一景。取自GoogleMaps。
作者:艾逮丸
日期:2025-08-14

2025 年(即 114 學年)大學分科測驗(分科考)放榜後,輿論焦點再度聚集在各縣市高中成績排行榜。其中最搶眼的是新竹市竹科實驗中學,截至截稿前的統計,其全校181名學生錄取國立大學與醫學類校系的比例達100%,其中更有47人考上台大,另有15人進入醫學系,7人赴海外就學,台大、清大、交大、政大等「頂大」錄取率高達八成,堪稱「台大學生製造機」,以相對於全校人數的占比來看,目前可說是全台第一。

但若以台灣大學公布分發入學結果總人數來看,建國中學錄取202人為各高中之最;其次是北一女中135人、師大附中106人、台中一中83人、中山女中 65 人。這些數字一眼看出北市、臺中核心學區的強勢集結。

私校方面,薇閣高中今年有 63 人錄取各大醫學系、其中台大醫 7 人、陽明交大醫 8 人,顯示其長年醫科教學系統化的成果。

不過由於各校數據仍在統計中,包括桃園武陵高中、高雄中學、高雄女中、台南一中、台南女中……等強校還未公布,因此排名還可能更動。另,先前已有部份學生以在申請入學已確定未來學校,因此各高中的學力,需要進一步整合才能精準排序。

三個角度,看清哪所才是真名校

這個耀眼成績印證了都市與明星高中在教育資源與師資上的密集投入,也顯示一所學校能否成為地方教育標竿,更與城市產業(如竹科)共振密不可分。不過,看一所高中的學力,維度各有不同,以下有幾個角度值得參考。

一、看起點:高中入學成績=生源結構

即入學端的會考/免試積分。其反映的是學校吸引高學力生源的能力與區域家庭社經條件。基北、中投、竹苗等區的落點參考,年年都顯示明星高中「滿級分、頂標」的高度集結,這是社區教育資本與補教資源的縮影,卻不是學校教育增值的直接證據。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二、看過程:分科測驗=當年教學與學習的共同成果

分科測驗(數甲、物、化、生等8科)是高中學科教學的「期末考」,今年官方五標與對照表顯示,自然組科目頂標明顯偏高,映照市場對理工相關學群的持續需求。

三、看終點:大學錄取=社會回報的具象化

分發入學的結果,把「到哪裡、讀什麼」具體化;今年總錄取率 96.34%、台大分發1427名額滿招,而且醫學系門檻288級分、台大電機229級分等訊息,也讓社會一窺各學群競爭的溫度。

總之,起點不等於增值、終點不等於全貌。一個公平的排行榜,必須同時看到「生源起點」「教學增值」「升學去向」三環。

至於,應該看上的是「台大」還是「頂大」?還是看上哪個「科系」?其實各有優缺點。只看台大,象徵性最強,也最容易比較,但會忽略了其他頂大(清、交、成、政)在特定學群的領先,況且,同樣是台大,不同學系,彰顯的是就業與學研脈絡(例如法律、資工、醫牙中)發展性,亦不能忽略。

相對而言,看「頂大」,比較貼近社會印象的「學術聲望」,但若不細拆到學群/科系,就難以評讀地方產業鏈的契合度。例如今年放榜輿論最熱的是醫牙學群「分數超車」話題;醫牙與一線電資學群長期輪動,反映醫療與半導體兩大就業磁場的拉鋸。

延伸閱讀

頂尖大學的搖籃!新竹實中如何超車建中、北一女成「台灣最強高中」?

取自臉書「NEHS國立竹科實中官方FB(竹科)」。圖/取自臉書「NEHS國立竹科實中官方FB(竹科)」。

延伸閱讀

台中綠美圖年底登場!全台最美圖書館+美術館4大亮點一次看

把高中學力放回地圖,從高中成績看城市競爭力

不過,另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到底高中學力是否代表一個城市的競爭力?首先,產業與教育的確具有雙向強化效應。如台北市的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台中市的台中一中、以及新竹的竹科實中,映照了產業聚落、家庭教育資本、學校教學投資的三角共振。就城市視角,這既是教育成果,也是區域經濟的外顯指標。

至於醫牙「分數超車」與醫療城的外溢效應息息相關。今年「醫牙學群」在分數上的強勢,使醫學校系錄取數成為另一個觀察焦點。醫療資源密集、醫院體系完整的都會區,更容易形成醫學志向社群與補習資源;私校薇閣的 63 人上醫科,即是一例。

然而,非都會的傳統縣區,是否就代表培育不出好人才?應該說,相對於都會名校,非都會區的競爭力不在「總量」,而在特色化與群聚化:以科展、資訊/生技學群、雙語與STEAM課程、在地企業專題等方式,打造特定學群的長板,再藉由跨校聯盟與產學合作補齊短板。這些努力未必在「今年的分數」即時反映,卻會在3至5年後,轉化成升學去向的結構性變化。

延伸閱讀

全台詐騙地圖出爐!哪個縣市最好騙?各縣市打詐策略大比拚

總之,在看各縣市的高中學力,建議以「三層閱讀法」來看。第一層:看「起點」,包括會考/免試積分顯示生源結構(社經、補教、同儕效應)。可作為擇校資訊,但不能當作「教學增值」的證據。第二層:看「過程」,即分科測驗五標、各科難度與命題趨勢;學校的課程地圖、科展競賽、閱讀與雙語;輔導制度與生涯探索,可以識別出校內教學能量與學習文化。最後則是看「終點」,也就是分發入學到「哪裡」「讀什麼」;特別留意學群與科系的去向(醫牙、電資、法商、社科等)。這倒是可以反映出城市與產業對接能力(如半導體帶動電資、醫療聚落拉動醫牙)。

對家長而言,別只看「台大總人數」,也看孩子適性—學群適配大於學校名氣。對學校而言,應建立「增值指標」與畢業生追蹤,避免用生源榮枯作為教育成效的替身。至於對各縣市政府來說,可以從名校榜單反思自家縣市對於投資閱讀、雙語、資訊素養與科學探究的成效,藉以縮小城鄉資源落差,才能讓城市競爭力的基座更厚實。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縣市競爭力新竹市教育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台灣連19個月人口負成長!哪個縣市最老、誰最年輕?排名一次看
新竹巨城穩贏?155億地標新百貨「未來之心」2027開幕藏這弱點
四年三任市長,新竹市竟能減債45億、拚出智慧治理成績?
艾逮丸

艾逮丸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