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如此,台北連在租金也都位居亞洲前3名。根據《全球房地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匯集2025年亞洲10座城市的套房租金數據,其中,以整體房價及租金水準來看,新加坡以套房月租2740美元(約新台幣82775元)穩居亞洲之冠,香港平均房價達新台幣2924萬元,居亞洲之冠。其中,台北月租金中位數為973美元(約新台幣29385元),比日本東京的700美元(約新台幣21140元)還要高。
同一資料庫亦顯示,若以「每平方公尺均價」衡量,香港與新加坡仍為區域最高,台北約8303美元/㎡,這顯示,即便使用不同衡量方式會造成排名差異,但香港、新加坡和台北整體購屋成本都高得驚人。
圖/台北101大樓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Louis Wen。
進一步觀察房價負擔能力,在全球比較上,國際研究《Demographia 國際房價可負擔性報告》2025年版續指香港為全球最難負擔的住房市場之一,中位數房價/所得比達14.4倍,凸顯其長年結構性壓力。
但令人訝異的是內政部統計顯示2024年第三季全台房價所得比升至10.82倍創高,其中台北市高達16.6倍,意即一般家戶不吃不喝需逾16年才可能購屋,還比香港高。不禁令人好奇,台北的房價負擔何以高過其他地區?
事實上,撐起一地的高房價,必有其不可抗力的因素,每個城市推升房價動力亦不同,但不外下列三項。
一、土地稀缺與超高都心集中度。以香港與新加坡來說,其地狹人稠、就業高度集中於都心,台北市亦承載政治經濟中樞功能,推升核心地段地價與單位面積價格。GPG之「每平方公尺價格」排名即反映地段稀缺性的直接溢價:香港約21150美元/㎡、新加坡17148美元/㎡,遠高於區域多數城市。
二、居住與資產的雙重屬性。在低利環境延續與資金尋求保值的背景下,亞洲一線城市住宅資產化趨勢明顯。UBS 2024《全球房市泡沫風險指數》指出,多數大都會2024年泡沫風險自高檔回落,但資金面與需求剛性,仍支撐核心市場相對高價。
三、外來資金、人才流動與區域樞紐效應。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業聚落,提升高收入族群與跨國資金的吸納力,擴大中高總價產品的承接能力,形成「價格抬升—資產強化—再吸資」的迴路。香港近年辦公市場雖經調整,但資本活動與住宅市場聯動仍在;新加坡則在利率回落與需求回溫下,二手公共住宅HDB價格續揚。
圖/台北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brindo_。
「亞洲最貴」的標籤很醒目,但對城市治理更重要的是把「價格」轉為「負擔能力」與「生活品質」的語言。香港、新加坡、台北同樣站在高房價舞台,卻因公共住房覆蓋率、供給節奏、稅制與空間規劃不同,讓市民的居住感受與財務風險大相逕庭。
台北若要從「高房價城市」走向「宜居而可負擔」,關鍵在於:以人為本的KPI、持續而可預期的供給、抑投機與保自住並行,以及把居住與就業、交通、公共服務整合為同一套都市策略。這才是「最貴排行榜」之外,真正關乎城市韌性與競爭力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