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房亞洲第三貴,卻是亞洲最難買

台北房亞洲第三貴,卻是亞洲最難買 圖/台北信義區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jimmy liao。
作者:城市浪人
日期:2025-09-02

《全球房地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 GPG)最新統計顯示,以「公寓房中位開價」比較主要城市買房門檻,香港以約96.82萬美元居亞洲之首,新加坡約90萬美元居次,台北約64.1萬美元(新台幣1963萬元)居然名列第三名,而亞洲平均購屋價格則為34萬3320美元,大約只有台北的半價。

不只如此,台北連在租金也都位居亞洲前3名。根據《全球房地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匯集2025年亞洲10座城市的套房租金數據,其中,以整體房價及租金水準來看,新加坡以套房月租2740美元(約新台幣82775元)穩居亞洲之冠,香港平均房價達新台幣2924萬元,居亞洲之冠。其中,台北月租金中位數為973美元(約新台幣29385元),比日本東京的700美元(約新台幣21140元)還要高。

同一資料庫亦顯示,若以「每平方公尺均價」衡量,香港與新加坡仍為區域最高,台北約8303美元/㎡,這顯示,即便使用不同衡量方式會造成排名差異,但香港、新加坡和台北整體購屋成本都高得驚人。

延伸閱讀

捷運汐東線6大車站2032完工!基隆汐止房價隨「Y字路線」變化?

台北101大樓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Louis Wen。圖/台北101大樓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Louis Wen。

進一步觀察房價負擔能力,在全球比較上,國際研究《Demographia 國際房價可負擔性報告》2025年版續指香港為全球最難負擔的住房市場之一,中位數房價/所得比達14.4倍,凸顯其長年結構性壓力。

但令人訝異的是內政部統計顯示2024年第三季全台房價所得比升至10.82倍創高,其中台北市高達16.6倍,意即一般家戶不吃不喝需逾16年才可能購屋,還比香港高。不禁令人好奇,台北的房價負擔何以高過其他地區?

延伸閱讀

建商喊青埔通勤台北才20分是真的?台北上班族在桃園買房後驚呆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排名背後,這些城市真有這麼值錢?

事實上,撐起一地的高房價,必有其不可抗力的因素,每個城市推升房價動力亦不同,但不外下列三項。

一、土地稀缺與超高都心集中度。以香港與新加坡來說,其地狹人稠、就業高度集中於都心,台北市亦承載政治經濟中樞功能,推升核心地段地價與單位面積價格。GPG之「每平方公尺價格」排名即反映地段稀缺性的直接溢價:香港約21150美元/㎡、新加坡17148美元/㎡,遠高於區域多數城市。

延伸閱讀

新北「大都更時代」翻新熱區年拆1124老屋!桃園為何才改建31戶

二、居住與資產的雙重屬性。在低利環境延續與資金尋求保值的背景下,亞洲一線城市住宅資產化趨勢明顯。UBS 2024《全球房市泡沫風險指數》指出,多數大都會2024年泡沫風險自高檔回落,但資金面與需求剛性,仍支撐核心市場相對高價。

三、外來資金、人才流動與區域樞紐效應。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業聚落,提升高收入族群與跨國資金的吸納力,擴大中高總價產品的承接能力,形成「價格抬升—資產強化—再吸資」的迴路。香港近年辦公市場雖經調整,但資本活動與住宅市場聯動仍在;新加坡則在利率回落與需求回溫下,二手公共住宅HDB價格續揚。

台北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brindo_。圖/台北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brindo_。

「亞洲最貴」的標籤很醒目,但對城市治理更重要的是把「價格」轉為「負擔能力」與「生活品質」的語言。香港、新加坡、台北同樣站在高房價舞台,卻因公共住房覆蓋率、供給節奏、稅制與空間規劃不同,讓市民的居住感受與財務風險大相逕庭。

台北若要從「高房價城市」走向「宜居而可負擔」,關鍵在於:以人為本的KPI、持續而可預期的供給、抑投機與保自住並行,以及把居住與就業、交通、公共服務整合為同一套都市策略。這才是「最貴排行榜」之外,真正關乎城市韌性與競爭力的題目。

延伸閱讀

住起來「最不舒服城市」為何基隆、新北?網看房價揭血淋淋事實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國際競爭力趨勢觀點房價台北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高雄人最想住哪區?前金、鹽埕「這好處」讓青年喊買房卡位到老
青年不婚有貓膩?嘉義市未婚比例奪冠,5大光棍縣市房價不對勁
愛莉莎莎6700萬擁杜拜2豪宅根本穩賺?領黃金簽證虐勝台灣買房
城市浪人

城市浪人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