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楷軒35歲登地方一級首長!雄青資源一站式平台、AI淨零數位行銷課、創業補助+雄挺利補貼成年輕人青創刃

高雄「青柱」為何世界矚目?青年局靠KTV練港都人才全集中呼吸

高雄「青柱」為何世界矚目?青年局靠KTV練港都人才全集中呼吸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 Kelly Sikkem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作者:蔡炆璇
攝影:黃菁慧
日期:2025-09-06

從北漂青年走到35歲一級首長,高雄青年局長林楷軒正把自己走過的彎路,做成高雄年青人才的直達路。上任半年即推出「雄青資源」平台的他,把原本分散於各局處的資訊一口氣整合為七大分類,讓地方青年從找資金、補助到空間、實習一鍵到位,再透過預填與流程優化,把申請時間縮短至15分鐘,幫助網站月活躍數突破2萬人,且三成以上成功導流至申請頁面。而針對青年發展不同階段,林楷軒亦逐一搭橋,讓校園端有「社團實驗室」與場域體驗;職場端則靠「大港實習」高留任率接住人才。又於創業支持上,高雄青年局以「創業補助+雄挺利」雙箭齊發,不僅10天就能核貸,還累計扶持上千團隊,同時更以免費開放使用的「K-TV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結合官方證照、就業媒合與國際展會補助,讓年輕人作品集成為真本事,一再將高雄推向世界舞台。更進一步來看,高雄青年局力求推動青年代表制度化,並將心理健康資源導入日常,讓「參與」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具體可衡量的治理歷程。藉由整合、培力、創業、數位與治理,高雄青年局正把「青年」二字落實成一條完整鏈條,使港都逐步蛻變為青年之城。尤其當生活成本優勢與產業轉型與回流契機交織,人才留下與生根不再只是感性留戀,而是理性判斷。那麼下一步,高雄青年攜手開創的,將是什麼樣的嶄新世界?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長林楷軒,今年才35歲,卻已是全台最年輕的一級局處首長之一。半年前,他從首長幕僚走向檯面,轉任高雄青年局長。這場轉換,對他來說既是挑戰,更是責任。

「聽你喊我一聲『建興哥』,就知道局長你很年輕。」訪談一開始,《遠見雜誌》副社長李建興半開玩笑地說道。輕鬆話語一秒化解專訪的嚴肅氛圍,也瞬間點出林楷軒青年有為的特質與身份。不過對他而言,更深刻的體會或許非來自外界的眼光,而是角色轉換後的壓力與自覺。

整合港都一站式「雄青資源」平台入口!高雄青年局長林楷軒:讓青年少走彎路、不必繞遠路

政治大學法律學士、台灣大學法學碩士出身的林楷軒,早年便跟隨現任高雄市長陳其邁投入公共事務。當時陳其邁還是名立委,他便於國會擔任其法案助理,參與法條研擬與公共事務的討論。

隨後,陳其邁轉戰高雄市長,林楷軒也一路進入市長室,成了專門委員。於是長期在幕後磨練的林楷軒,非常熟悉政策運作與跨部門協調,表現也備受肯定。如今還走上檯面成為政務官,一言一行都被放大檢視,政策推動重擔自然遠勝以往。

「我現在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高雄青年與市府團隊。」林楷軒坦言每日都會提醒自己更專業、更謹慎。而這份心境,也轉化成他加速推進年輕人政策服務的節奏。

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圖為局長林楷軒。黃菁慧攝。圖/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圖為局長林楷軒。黃菁慧攝。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尤其,林楷軒學涯過程本就是一名「北漂青年」,更能體會「異鄉遊子」的無奈。他直言「若城市留不住人,連我自己都必須去外地發展。」也因此,這份切身感受,如今化為其推動青年政策最核心的意義。

有鑑於此,在林楷軒眼中,高雄青年局自2019年10月成立以來,所回應的正是時代的必然需求。因為早年高雄以工業立市,當產業轉型浪潮襲來,青年大量外流無疑成了城市發展一大隱憂。

所幸時至今日,隨著亞洲新灣區與半導體鏈陸續落腳,工作機會逐漸回到港都。高雄青年局此時扮演的角色,正是把這股「產業轉機」轉化為「人才契機」。尤其近年地方大型投資先後落地,高薪且專業的職缺紛紛釋出,不僅提升在地青年的留任意願,也吸引外地青年南向發展,是讓經濟復甦與青年留才真正緊密相扣的黃金時期。

延伸閱讀

高雄是台版無限城,愛把IP丟水裡?吉依卡哇、演唱會經濟撼國際

不過林楷軒也坦言,過去地方相關青年的業務多由教育、勞工或社會等局處分散承辦,雖各擁資源,可整體上較難形成系統化的規劃,「而青年最怕的,就是不知道去哪裡找資源。」他如此強調。

故相比過去分散的資源,高雄市政府設立專責單位,目的就在於集中權責,讓青年政策服務更精準到位,而首要任務,正是把分散的管道整合,將碎片化的資訊串成一條清晰可循的路徑,從而降低青年摸索職涯的成本。

取自臉書「高雄市政府青年局」。圖/取自臉書「高雄市政府青年局」。

而林楷軒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也是把青年於職涯發展中最常碰到的疑問,集中收攏至同一個入口──「雄青資源」平台。無論是申請補助、尋找創業空間,或是探索實習機會,都能在此一站找到答案。

所以現在高雄青年只要點開官網,不必再翻找繁瑣公文或四處打電話詢問,即能透過七大分類快速檢索「找資金、找補助、找空間、找課程、找活動、找實習、找專家」,並於每個按鈕背後銜接完整流程與窗口,從頭到尾走完一條清晰的職涯發展路徑。

「雄青資源」平台上線以來,網站每月也都相當活躍,不僅用戶超過2萬人,還有三成以上的民眾成功導流至申請頁面。同時,高雄青年局更導入A/B測試與預填表單,讓平均申請時間大幅縮短至15分鐘,在在顯示政策,正逐步走向高效且貼近使用者需求的「數位服務化」。

延伸閱讀

黃仁勳超愛高雄燈塔計劃猛在哪?陳其邁數位孿生城市堪比元宇宙

深入校園接軌真實職場!高雄青年局搭橋改寫「畢業即失業」宿命,青年學涯跨職涯零磨合期

然而,資源入口的便利性往往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高雄青年真正朝具體的培力路線前行,才是政策落地的關鍵。於是,林楷軒持續把焦點延伸到「校園-職場」,這一道經常讓青年卡關的鴻溝,力求雙端順暢接軌,讓磨合期不再漫長。

而在校園端,高雄青年局就主打「理解與體驗」。從社團實驗室到高中職社團幹部營隊,開始讓學生練習企劃、領導與行銷技能,將活動經驗轉化成未來職場所需的專案能力。例如「高雄航空站」導覽體驗一經釋出就遭秒殺,顯見學生對多元職場場域的高度關注,體驗式職涯探索需求確實存在。

對此,林楷軒還指出,許多學校職涯中心的能量有限,所以高雄青年局正好能發揮「補位」功能,把公共資源效益放大,協助學生更早接觸真實產業,縮短探索期的資訊落差。更重要的是,除了在地學府之外,清華、交大等頂尖大學也相繼在高雄設置教學或研究據點,與中山、義守等在地大學形成互補合作,使人才培育與技術能量得以就地累積。

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圖為局長林楷軒。黃菁慧攝。圖/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圖為局長林楷軒。黃菁慧攝。

而到了職場端,高雄青年局則以「大港實習」作為代表案例。自2020年該專案啟動以來,已有3480名青年投入職場,其中七成成功留任。當中又以電商物流、文化創意、生技醫療、半導體與智慧製造等五大產業表現最為突出,留任率均高於平均,彰顯政策確實精準扣合高雄產業轉型的趨勢。

延伸閱讀

孫燕姿演唱會為何挑高雄巨蛋?《就在日落以後》歌單、搶票時間

於是2025年,高雄青年局更進一步擴大資格,開放設籍於高雄的15至29歲青年參與,同步攜手30所學校與118家企業,共同推出「職涯導航課程」與「公部門工讀計畫」,讓學生不僅能在校園中提早累積職能,還可直接在公共服務場域獲得寶貴歷練。且截至目前,參與人數已多達3000人,逐漸形成一條清晰的人才養成軌道。

與此同時,數據亦顯示亮眼的回流效應。2024年,共136名就讀外縣市的高雄青年返鄉參與實習,其中有六成最後選擇留任。林楷軒因此形容「社團實驗室與大港實習就像兩座橋,一端連著校園,一端通往真實職場。」而這樣的雙端接軌設計,正一步步瓦解「台灣青年畢業即失業」的宿命。

取自臉書「高雄市政府青年局」。圖/取自臉書「高雄市政府青年局」。

高雄青年局「創業補助+雄挺利補貼」雙箭齊發!永續青創網絡陪年輕人走過最艱辛第一公里

而當「就業路徑」慢慢清晰,「創業支持」便成了高雄青年局另一支關鍵主軸。林楷軒形容,政府的角色不是只有在起跑線給年輕人一聲口號,而是要陪青年走過最辛苦的「第一公里」。故他讓「補助+利息補貼」雙箭齊發,並將補助又分為「一般型」與「競爭型」,以對應不同階段的需求。

而貸款得部分,高雄青年局則推出「雄挺利」利息補貼,協助青年降低週轉壓力,最高200萬元、最長5年,真正把現金流留在創業的燃眉之急,也充分反映出「政府不是旁觀者,而是支持者」的承諾,除省去青年奔波多個單位的耗時成本,還讓資金一促到位。

循此,林楷軒更透露,位於旗津的隱藏美食,也是全台唯一海味麵包專門店「船說麵包店」,即是靠利息補貼度過最吃緊的週轉期;後續再接上電商與品牌行銷輔導,逐步把生意做起來。

另外,鹽埕知名的「明宏拔絲地瓜」,同樣在高雄青年局的支持下,更專注於員工培訓,展現出地方青年創業的多樣性。種種個案案例皆呼應林楷軒所強調的「政府不會讓高雄年輕人單打獨鬥。」

如此理念,亦延伸至高雄更完整的創業生態系。好比高雄青年局也透過「永續高雄:青年創業挑戰賽」、O’star創業輔導平台,以及駁二 Pinway青創基地等多元管道,積極串起地方資金、導師與展會等重要資源,讓創業支持不再只是單點,而是能循環正向發展的永續網絡。

且光是挑戰賽,2024年即吸引多達115組隊伍參與,首獎獎金還高達100萬元,屬全國最高。同時,更結合了日月光基金會與中山大學導師資源,讓參賽團隊於賽後可直接銜接創投與展會,從競賽舞台風光走向真實市場。

此外,Pinway在2025年8月前,亦累計舉辦了59場課程與展覽,吸引近5000人次參與,一路促成團隊的跨界合作,從木工、設計到循環再生,都慢慢形成多元的青創聚落。

當然,地方更基層的夜市攤車,同樣可透過「青年攤車品牌輔導計畫」導入品牌思維,讓夜市小攤也能邁向長遠經營。由此形成由上而下、由點到面的高雄青創支持鏈條,幫助不同規模、不同階段的年輕創業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機定位。

數位力成新世代共通語言!高雄青年局創「K-TV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錄音室、攝影棚免費用

又延伸至更廣層面,高雄青年局也清楚意識到,未來台灣年輕人的競爭力,不僅來自資金或場域等資源,還來自數位技能的普及。

因此,面對城市產業型態的轉變,數位力成為新世代的共通語言,局處特別打造了「K-TV高雄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K-Kaohsiung高雄、T -Talent天賦、V-Vision視野),提供未來人才免費的錄音室、攝影棚與課程,讓青年得以用更低的成本,為自己打造獨一無二又具品質水準的作品集。

對此,《遠見》記者也實際走訪「高雄新媒體人才培育總部」,映入眼簾的不只是冷冰冰的硬體,而是一個貼近青年需求的完整空間。如內部不僅配置了專業級的2間會議室與2間錄音室,符合資格的青年還皆可免費預約,每月更享有一定時數。

加上現場最多可同時容納約50人,足以舉辦講座、小聚或記者會;而在後方,行政空間更貼心進駐,能就地受理青創相關補助申請。培育、展演與行政輔導三者可說在此合而為一,同樣讓青年不必再奔波於不同單位,真正感受到「一站到位」的便利與支持。

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黃菁慧攝。圖/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黃菁慧攝。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雄青年局還把青年培育制度化,推動全台首張官方認證的「新媒體行銷管理師」證照。如今,該證照實施已邁入第5年,累積超過2000人次報考。且根據後續的追蹤數據,學員完訓90天內就找到相關職缺或接案的比例超過五成五,不少企業更因看見成效而回頭加碼徵才,使這項制度成了青年踏入數位產業的最佳「入場券」。

取自臉書「高雄市政府青年局」。圖/取自臉書「高雄市政府青年局」。

且一路實施下來成效驚人,光2025年上半,高雄青年局就舉辦2場新媒體就業媒合會,一共釋出262個職缺、促成近400次面談,並於首次導入AI行銷應用課程後就傳出捷報。有學員一結訓就立即拓展跨界合作,受邀成為品牌簽約作家,這讓林楷軒也不禁自豪表示,「高雄新媒體人才培育總部」如同公共圖書館,任何人都能進來使用,能為地方真正做到資源的普及化。

然而,為確保珍貴資源被更多當地青年公平把握,高雄青年局還特別設計了配套機制,即要求學員必須完成2到3件影音或行銷作品,並當成公開作品集,接著進行就業媒合或創業輔導,使學習成果不僅停留於課堂,還成為經得起市場驗證的有效機會。

高雄青年局不遺漏任何年輕人!推「安心留才」支持網,心理健康進場域、年齡彈性全覆蓋

當然,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就業、創業與國際鏈結之際,林楷軒亦特別提醒,青年政策不能只著眼於「產出」,更要關注青年的「身心狀態」。

如同他觀察到的,當代青年在職涯摸索與社會壓力下,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而一座城市若想留住青年「就必須讓他們活得安心。」林楷軒語氣堅定地說。

因此,高雄青年局也與衛生單位密切合作,把諮詢平台直接帶進青年常出入的場域,讓需要協助的人能更快接觸專業支持,以降低就醫門檻。如此設計,就是為了讓心理照顧不再只是口號,而能真正嵌入日常、成為隨時可用的公共資源。

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黃菁慧攝。圖/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黃菁慧攝。

同時,高雄青年局更在服務設計中保留「年齡彈性」。除了20出頭歲的大學生與初入職場的新鮮人能找到對應資源外,30多歲的職場青年同樣能在當地參與合適的培力課程。例如音樂與影視的幕前幕後訓練,也讓想轉型或補強技能的在職者開發出全新進路。

此外,針對偏區、弱勢、女性與新住民等族群,高雄青年局亦規劃專屬方案與名額,確保多元需求不受忽視,甚至避免被排除在外。

正如林楷軒所言「高雄青年局不是替青年規劃或鋪路,而是和青年並肩作戰。」因此,局處團隊現在的平均年齡也僅有35歲,能以青年世代的思維,更貼近使用者的語言與習慣來推動服務。

延伸閱讀

高雄車站地下街全台最好逛?揭1300坪港都最大高捷商圈神秘入口

另一方面,高雄青年局除了把資源端上桌,還直接邀請年青人走入地方決策的核心。如以高雄市政府青年事務委員會為例,不僅公開遴選16至40歲青年,保障各世代的代表性,更將大專學生會會長制度性地納入委員,讓校園聲音能長期穩定地參與市政。而且這項制度設計,還是全國首例。

進一步而言,凡冠以「高雄市政府」之任務編組,皆須納入青年代表,而且目前已擴展出氣候變遷、交通安全、原民教育、身障權益等20餘個委員會,讓青年意見得以真正進入市政運作。

與此同時,為了讓參與成為發聲,高雄青年局更推行「局處敲敲門」「提案工作坊」等機制,使青年創意完整進入政策工序,從意見蒐整、撰寫文本、導入試點到成效檢視,歷程皆能被量化與追蹤。如此一來,青年創新的點子便不再流於表面,而能真正轉化為具影響力的政策行動,也進一步強化城市留住有理想、有行動力青年的條件。

青年局長林楷軒(右一)向新任學生會長代表致意,並感謝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忱與行動力。取自臉書「高雄市政府青年局」。圖/青年局長林楷軒(右一)向新任學生會長代表致意,並感謝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忱與行動力。取自臉書「高雄市政府青年局」。

像是高雄青年局推動的「大青年計畫」,就是一項跨局處的大整合。全案涵蓋15個局處、49項與青年高度相關的政策,範疇從求學、就業、交通、成家到照顧長輩,完整勾勒出青年的生活點線面。

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不再是冷冰冰的公文,而是能透過插畫、KOL 聯名、互動抽籤、交通折扣碼等年輕人熟悉的形式呈現,讓政策能被充分看見與使用,真正走入未來人才的生活。

讓城市「才」力立足高雄、邁向全球!高雄青年局年辦國際青年日,促港都年輕人對話世界

在地方年輕人就業與創業路徑慢慢明朗後,高雄青年局也清楚意識到,唯有把視野再推向國際,才能讓青年找到更寬廣舞台。於是,除了在地扎根,局處同樣積極搭建跨國境橋梁,每年舉辦「國際青年日」與「國際沙龍」,邀集外籍創業者、駐村藝術家與在地青年對話,逐步養成常態性的全球學習社群。

而且這些連結並非象徵性交流。2024年,高雄青創團隊就在補助支持下,登上泰國農業技術展、日本智慧能源展,現場成交金額飆破200萬元,並洽談多筆後續合作,突顯補助背後制度化的精準設計。

因為高雄青年局長期針對不同地區展會所訂定補助上限(亞洲最高6萬、非亞洲最高9萬),倘若是屬於智慧城市或淨零碳排等領域,甚至還會再加碼1萬,讓團隊能從高雄出發,自然銜接跨國市場,形塑出「在高雄出發、與世界接軌」的生態鏈,迎合國際顯學與創造出更可觀的商機。

與此同時,國際級城市生活與文化氛圍,也是青年願意留下的關鍵支撐。如高雄衛武營帶來世界級展演;流行音樂中心與大型演唱會的成熟經營,都逐步展現港都與接軌全球的充沛能量。

特別是一場國際演唱會往往能帶動鄰近旅宿入住率大幅增高25%、商圈營收提升兩成。故高雄青年局也趁勢搭配夜市券與商圈合作,把人潮引導至更多角落,將經濟效益由點至面全方位擴散。

據此,林楷軒直言,唯有當文化與經濟效應相互交織,再加上生活成本的相對優勢,城市才真正具備「才」力。而在高雄,年輕人同樣的收入,就能享有租金、通勤與育兒三大支出平均都比北部低兩到三成的條件。這不僅是數字上的優勢,更代表實質的生活品質提升。當壓力減輕,青年自然更願意在此落地紮根。

將青年AI、淨零參與化為政策永續影響力!高雄年輕人留下或定居不是感性,是理性選擇

綜上所述,回望2025上半年,高雄總失業率降至3.2%、青年失業率僅 3.1%,雙雙寫下縣市合併以來的新低。加上「大港實習」七成留任、創業貸款利息補貼累計逾16億、新媒體就業媒合近400次。各項數據背後都不只是一時的亮點,而是一整套制度逐漸產生厚度與溫度的最好證明。

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圖為局長林楷軒。黃菁慧攝。圖/高雄青年局打造「K-TV 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提供錄音室與攝影棚免費使用,協助青年累積作品集、強化數位力。圖為局長林楷軒。黃菁慧攝。

不過林楷軒不諱言,真正考驗才正要開始。因為AI崛起、淨零轉型與國際人才競逐,都接連拉高了挑戰門檻。

而面對變局,高雄青年局也搶先佈局,以AI實務班、永續創業挑戰賽與高雄時尚大賞等前瞻行動,築起一道道應對未來的防線。然而,關鍵仍在於如何把青年「參與」轉化為「影響」,讓國家未來人才不只是資源使用者,更是城市設計者與推動者。

特別是當代青年需求分眾化,發展路徑各自不同,若政策僅止於單點支援,終究難以全面照顧。也因此,高雄青年局選擇以「整合」為核心,把就學、就業、創業、國際鏈結到生活支持全數打通,宛如日本知名動漫《鬼滅之刃》中並肩而立的「柱」,人人各有強項,也共同撐起台灣城市競爭力的堅固防線,使不同領域青年都能在其中找到照亮自己的鎂光燈。

「高雄青年正站在最好的時代。」林楷軒篤定地說。因為他相信,當地方產業更完整、文化更厚實、治理更開放,年輕人在高雄不僅能找到工作,也能看見未來。而對林楷軒而言,高雄青年局的存在,正是讓青年在夢想、選擇與城市承諾上更有依據;留在家鄉或落地生根,都不只是感性的依戀,而是理性的判斷,並於最終,造就高雄未來最堅實的人才基石。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WICE高雄世運演唱會2025搶票時間!周子瑜出道十年回家爆洋蔥
高雄義大世界旁「鬼樓」拍1.8億,半年後鬼門開轉手為何飆8億?
蔡炆璇

蔡炆璇

遠見記者、城市學數位策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