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兩位市民,就有一人過重或肥胖。」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高雄市的現實。根據調查,雖然高雄並不是胖子比例最高的城市,但卻是胖子人數最多的縣市。
高雄市2024年成人BMI過重或肥胖比例高達41.3%,在六都之中排名第一。細看高雄市內部,24個行政區平均BMI值全數高於全國平均25.5,其中偏鄉原住民行政區如桃源、那瑪夏、茂林的情況更為嚴重。市府雖設置超過 1700 個營養諮詢站,但實際使用率偏低,顯示「資源到位卻未真正被使用」。
圖/取自臉書「茶之魔手」。
探究原因,與高雄手搖飲密度全台居前,甜飲文化與宵夜習慣普遍,被視為主因。另外,高雄人短程出行高度依賴機車,缺乏步行與騎單車的日常活動。再加上,高雄雖有體育場館,但分布不均且缺乏「使用誘因」。這樣的生活型態組合,讓高雄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台胖子最多之都」。
如果把鏡頭拉到全國,高雄並非胖子比例最多。據調查,雲林縣 43.1%、屏東縣 42.5% 的成年人口BMI過重或肥胖比例,才是全台國最高與次高。花蓮(41.2%)、台東(41.0%)也「破四成」。
令人納悶的是,為何農業縣市反而「更胖」?原因耐人尋味。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Brett Wharton。(示意圖)
專家指出,農村勞動雖然辛苦,但多為「間歇性、局部用力」,無法取代持續性的有氧運動,即勞動並非運動。另外,在農業縣,多半飲食高油鹽,也就是便當、團膳為主的飲食環境,多偏重油、重鹹,健康飲食選擇稀缺。另外,農業縣市醫療與營養師密度低,加上交通不便,讓健康服務難以落實。
至於屏東與花東因地理跨度大,社區分布零散,居民往返醫療院所與運動中心的時間成本高,也加劇了肥胖風險。
與高雄、雲林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台中市。根據中央社與台中市府等相關資料公布,台中市肥胖率由2023年的42.9%降至2024年的38.4%,是全台「瘦身冠軍」,一年內降幅約4.5個百分點。這個「奇蹟」背後,或許與台中市府推動的「星燃計畫」。
所謂的「星燃計畫」是透過,現金獎勵,即達成減重成效者可獲現金或獎品;團體賽設計,即里鄰、社團共同參與,形成「社會壓力與支持」;另外也與跨局處串聯有關,即:衛生局、教育局、體育局協同合作,形成全市動員。
這些做法,讓「減重」不再是個人孤軍奮戰,而是整座城市的共同工程。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lisanto_。(示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六都另一個警訊來自新北。新北市40.0%的市民BMI超標,在六都僅次於高雄。作為台灣人口最多、通勤時間最長的都市,新北人普遍「久坐+速食」,加班與壓力導致運動量不足。便利商店、手搖飲成為主要飲食來源,讓健康管理更加困難。
根據國健署資料,全台成年人中,過重或肥胖人口已逾五成。按照台灣標準,BMI≥24 為過重,BMI≥27 為肥胖。這意味著:台灣「大多數人」的健康風險已經升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癌症的潛在危機正在積累。這不是個人選擇,而是結構性的城市問題。
總結台灣人的易胖原因,脫不了,一、飲食環境:台灣的手搖飲密度世界第一,加糖、加料成為日常。炸雞、鹽酥雞攤遍布社區,健康餐點的可近性不足。二、移動習慣扭曲:高溫與機車文化,讓「走路」變成不必要。短程也騎車,步行率遠低於國際城市。
第三、健康識能與所得落差:偏鄉與農業縣市居民雖意識到肥胖風險,但「運動場館遠、營養師少」使得改變困難。四、政策誘因不足:多數縣市仍停留在「宣導」,缺乏像台中這樣的「獎勵與競賽」設計,無法有效改變行為。
圖/取自臉書「UG TEA」。
對此,城市學建議,高雄的瘦身之方,應從「甜到膩」走向「走得動」,推動校園周邊300公尺「無糖帶」。建立遮蔭步道與冷霧設施,讓市民願意走路。把營養諮詢站導入 Line,提升參與率。至於雲林,應把健康服務「開到田邊」,行動營養車巡迴市場與廟口,結合夜診。而團膳改革「1123配比」:一主食、一蛋白、兩蔬果、三少(少油少鹽少糖)。
而像新北這樣的通勤大城,應推動「邊走邊瘦學」,如捷運站周邊一公里設「健康步行線」、推動「企業無手搖日」,與 ESG 健康認證掛鉤。
總之,肥胖不是個人孤軍奮戰,而是整個城市的集體問題。高雄提醒我們「甜飲+機車」的風險,雲林與屏東揭示「農業縣市也會胖」的矛盾,台中則證明「城市也能瘦」。
未來,城市若能將「肥胖率」納入施政 KPI,把飲食環境、交通設計與社會氛圍結合,才有可能讓台灣從「全國過半肥胖」的警訊,走向「健康會呼吸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