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熟齡人口「動起來」,成為中央與地方的共同課題。由台灣人壽與《遠見》舉辦 「2025樂齡友善論壇」公布最新調查顯示:三成以上熟齡民眾不運動,四成以上從未聽過「肌少症」,甚至部分民眾誤以為家務勞動等同運動,而其實這是「無效運動」。因此,各縣市紛紛推動「有效運動」的政策。這份調查,讓各縣市有了一面「照妖鏡」:運動不足並非單一縣市問題,而是普遍挑戰;但不同縣市,因資源、人口與文化差異,解方卻各有側重。
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指出,台北正朝「運動之都」邁進。從 U-Bike 的便利,到 U-Sport 的全民推廣,再到即將推出的 「U-Walk」手機計步課程,台北市企圖用數位化手段,讓市民的每一步都能轉化為健康積分。這不僅是運動,也是「智慧城市」治理的一環。
然而,即便有基礎建設,台北市內仍存在「懂運動的人更會運動、不懂的人持續不動」的落差。論壇調查揭露的「無效運動」現象,也提醒台北:光有設施與平台,還需要更強的教育與陪伴。
圖/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出席2025樂齡友善論壇,遠見雜誌提供。
而新北市則透過「長青運動會」與跨代共學活動,打造出不同於台北的特色。年輕人陪伴長者參與賽事,不僅提高長者運動意願,也增進家庭互動。市府調查顯示,有跨代陪伴的長輩,運動持續率比單獨運動者高兩成。這種「跨代共動」的模式,或許比單純建設場館更能擊中高齡者的需求。
至於台中市近年積極推廣「社區健走」。在大里、太平等新興區域,不僅設計健走步道,還導入 APP 累點兌換機制,鼓勵市民「邊走邊儲值健康」。累積的點數可折抵運動課程或健康檢查,形成「日常運動經濟」。
不過,專家提醒:雖然健走是最普及的運動,但若強度不足,恐淪為「無效運動」。台中需要更多結合專業醫學的指導,避免運動淪為表面化。
圖/2025樂齡友善論壇,遠見雜誌提供。
而彰化縣以「田中馬拉松」與「鹿港馬拉松」聞名,吸引大批跑者與觀光人潮。透過賽事,彰化成功把運動與觀光綁在一起,帶動地方經濟。但問題在於,馬拉松的參與者多半是年輕或中壯年,熟齡長輩的參與率有限。因此彰化縣也積極推動「樂齡友善」,不只靠大型賽事,更深入社區,讓銀髮族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模式。
高雄市在醫療與運動結合方面走在前端。市府與在地大學運動醫學系合作,設立「銀髮健康中心」,由專業人員指導長輩進行肌力訓練與伸展。這樣的模式直接回應論壇數據所揭露的問題:即便有人運動,仍有 五成以上強度不足。專業指導不僅能提升效果,更能降低運動傷害風險,讓長者「動得健康、動得安全」。
台南市則以「運動+觀光」為主軸,把城市文化資源融入運動推廣。從古蹟健走到廟會體驗,讓長者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運動,減少心理負擔。這種「文化式運動」策略,雖然看似不若科技創新,但卻更符合地方長者的生活習慣。
東部的花蓮與台東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慢跑、健走、登山幾乎隨處可行。但正因如此,運動往往被視為「自然附贈」,缺乏制度化與專業化。調查顯示,不少長者誤以為「日常走路」就足以維持健康,卻忽略強度不足的問題。對偏遠地區而言,如何導入簡便的數位工具,成為最關鍵的突破口。
至於外島的澎湖,以「國際海上花火節」吸引大批遊客,但縣府也開始思考如何將觀光人潮轉化為運動推廣。結合花火節推出「海上健走」與「水域運動」,不僅吸引遊客,也讓在地長輩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到熱鬧氛圍之中。
圖/2025樂齡友善論壇,遠見雜誌提供。
總之「2025樂齡友善論壇」不僅提供數據,也給各縣市一個共同檢視的契機。北部城市透過科技引領,中部以社區與觀光帶動,南部強調專業醫療,東部與離島則需突破資源限制。正如台灣人壽董事長許舒博在論壇中所言:「樂齡友善,就是要讓每個人健康、快樂地活。」從中央政策到地方實踐,唯有齊心協力,才能讓台灣從「危肌社會」翻轉為「強肌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