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論台灣鬼怪文化的代表,苦等見利忘義的丈夫不成而自縊身亡、死後化作冤魂的林投姐,肯定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林投姐並非真實事件,而是隨著時間推移、眾人接力潤飾而成的故事,並揉合了不同年代與地方的民間傳說。林投姐故事其中一個取材來源,出自日治時期發行的《臺灣日日新報》裡頭一篇專欄文章。
這則刊載於《臺灣日日新報》的故事,發生於公元1910年。某日夜裡,有個販賣肉粽的小販行經東門外石橋仔頭,望見一名長相清麗的年輕婦人向其招手。年輕婦人表示要買4顆粽子,並掏出了1枚金幣。
當時1顆肉粽的價格為2錢,於是小販找了92錢給年輕婦人,並將那枚金幣放入衣服暗袋。隔日一早,小販準備從衣服暗袋拿出金幣,發現竟然變成了冥錢。小販當下認為是自己兒子偷拿了金幣花用,於是把兒子叫來嚴厲責備。
小販的兒子性格耿直,內心始終忿忿不平,心想可能是父親昨夜回程的路上,不慎將金幣給丟失,於是出門沿路尋找。結果他在池邊找到了昨晚父親賣給年輕婦人的四顆肉粽,旁邊還放著被粽葉覆蓋的92錢。
圖/文中所敘述的「金幣」,可能是指日治時期台灣的法定貨幣「臺灣銀行券金壹圓鈔」,公元1904年至1914年期間流通的為直式款。取自維基百科網站。
林投姐的故事背景在台南,而《臺灣日日新報》刊載的女鬼買粽怪談,從文中所述的地點「東門外石橋仔頭」來判斷,最有可能發生在台北。
首先「東門外」不僅只是方位詞,同時也是地名,即現今台大醫院一帶;而「石橋仔頭」顧名思義就是供人跨越河圳溝渠的石橋。在台北地區的範圍內,當屬台北城往返大稻埕必經的石橋仔頭(今台北延平北路與長安西路交叉口)最具知名度。故事中小販往返當時台北最熱鬧的兩處地方叫賣肉粽,合情合理。
然而台北城的石橋仔頭位於北門外,與女鬼買粽所在的「東門外石橋仔頭」顯然不符。假設故事為真,或許是撰寫文章的作者不諳台北地理之故,將「北門外」誤寫為「東門外」。
圖/台北城南門外的石橋仔頭,位於今日鄰近台北三元街的泉州街一帶。普通人攝影。
另外一種可能,乃因當時台北城南有條名為「無尾港溪」的河流,並且設有石橋,因此也有「石橋仔頭」的稱呼;加之日治時期又將無尾港溪稱作「赤池」,與小販之子在池邊發現肉粽與零錢的情況對應。這處石橋仔頭距離東門外地區不遠,所以故事也說得通。
即便可以從史地的角度切入,來增加女鬼買粽的真實性,但這則怪談其實有著更早的原型故事。
成書於中國南宋的志怪小說《夷堅志》,收錄了一則篇名為「宣城死婦」的故事。講述位於今日中國安徽省的宣城戰亂頻仍,城中有名孕婦因而身亡,並在一處廟宇匆匆下葬,爾後怪事開始接連發生。先是夜裡廟宇出現火光與嬰兒哭聲,又有婦人抱著嬰兒在半夜造訪城中餅舖,買完餅後又突然消失,引起眾人疑竇。
在多方探查之下,發現原來孕婦死後竟產下胎兒,亡魂為了養育孩子只得買餅餵食。最終孕婦的丈夫將孕婦屍身火化,並把孩子帶回家撫養長大。
圖/位於日本京都府東山區的「幽靈子育飴」和菓子店,已有超過450年的歷史。取自維基百科網站。
這類「鬼母育兒」故事的衍生類型繁雜,《臺灣日日新報》刊載的女鬼買粽不過是省略了撫育嬰兒的情節,而且台灣其他地方亦有購買麵食與豬肉的變種版本。除了台灣,日本各地也有相當豐富的「鬼母育兒」事蹟流傳,其中以京都的「幽靈子育飴」最為人所知。號稱當時賣給母親亡魂糖果的店鋪,直至今日仍在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