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竹科和中科的表現也不差,竹科0.82兆元、年增11.47%,中科0.54兆元、年增8.14%,不過雖表現穩健卻不及南科的高音穿透。這不是單一園區的偶發強勢,而是整個技術—資本—產業配置向南位移的合唱高潮。
更重要的是,南科營收占比已逼近、甚至穿越「一半」門檻:以國科會揭露與媒體整理的上半年總額換算,南科約吃下全體的50%左右,這個「對半拆」的臨界點,象徵台灣創新地理的重心明確南移。這不是口號,而是數字的宣示。
圖/台南科學園區外觀。臺南市政府提供。
南科的噴發,與半導體先進製程在南部「落地成林」,包括3奈米量產成熟、2奈米基地成形最息息相關。其之所以跑在前面,核心在於最賺錢、最吃資本、最牽動上下游的先進製程群聚。
台南園區的台積電 Fab 18是5奈米/3奈米的主力基地,3奈米已走過導入曲線、進入成熟放量階段;同時,高雄楠梓的2奈米廠區(F22…)正形成新世代產能樞紐,帶動材料、設備、先進封裝與高階機電等整鏈南移,構築新的製程—封裝—系統整合的「南方曲線」。
這些不是紙上規畫,而是具體產能節點與投片節奏在南部落下根。翻成商業語言,3奈米的「現金流曲線」+ 2奈米的「資本支出曲線」疊加,等於南科同時享有「成熟放量」與「擴產溢價」兩種紅利。這就是為何南科的年化值能拉到近+49%的主因之一。
其次,大南方的產業鏈,也形成從晶圓到封裝、從光電到零組件「南方閉環」。南科不只是晶圓代工的地理名詞,而逐步長成跨節點的產業閉環。包括上游關鍵化學品與材料、中游機台與自動化系統、下游的先進封裝與測試,以及光電面板等「電—光—機」的互補鏈條,愈來愈像是把原本分布在北中部的模組,一次在南方做系統整合。
圖/臺南科學園區一景。陳之俊攝。
而這掀起的連鎖效應是:營收在地化、投資黏著化、人才沉澱化。這也是為何官方統計指向積體電路與光電在 H1 同步放大,帶動園區整體再創高。最重要的是,南科多年來著力於基礎設施的建置,早已形成水、電、地的預先到位的「看不見的護城河」。
尤其先進製程極需水、電、土地皆到位。南台灣從再生水(南科再生水廠)到海淡計畫、從強韌電網到園區擴建用地,一條龍的供應韌性在近年更是持續加碼。
包括水資源方面,南科再生水廠已投入運轉、台南海淡廠第一期規劃每日10萬噸、全期20萬噸,強化產業用水抗旱韌性。而電力與輸配,則在強韌電網與線纜投資提速,配合再生能源併網,讓高耗能、波動性高的AI伺服器與先進製程有「電力保險」。最後則是台南園區擴建與周邊工業區聯動,利於次供應鏈快速就位。
這些在財報上看不見的 CAPEX 與公共投資,就是南科營收曲線背後的「載流量」。
或許你會問:南科亮眼,是否意味竹科、中科「隕落」?其實不然。竹科上半年仍寫史上同期次高;中科同樣創同期次高。
這其實是一場供應鏈功能分工的動態再配置——竹科鞏固研發、中高階設計與部分成熟節點的生產優勢,中科錨定先進記憶體與設備供應的支點;而南科則成為下一輪先進製程—先進封裝—AI硬體集散的「產能中樞」。三科疊加,構成台灣 AI 時代的三角穩態。
或用一個比喻,竹科像是「指揮中心+創作室」、中科是「打擊組與銅管組」的節拍穩定器,南科則是「主旋律與主唱台」。舞台中央的焦點輪流切換,不代表其他聲部消失;反而是整體交響更「厚聲部」。
圖/臺南科學園區一景。陳之俊攝。
只不過,南科的反超,亦有其指標意義。首先,在產業地理上,代表創新南移、人才南漂、資本南向。尤其當南科拿走「過半」的園區營收份額,代表高技術附加價值的現金流開始在地南部化。
而這,將帶來三個同步外溢,包括人才:不僅工程職,還包含採購、品保、設備維保、永續治理、EHS(職業安全衛生)、供應鏈財會等「非典型科技職能」南移。資本:創投、PE、工業不動產 REITs、供應鏈廠務CAPEX(資本支出) 連動南向,形成第二級市場的資金磁吸。生活:醫療、教育、住宅、商業與文化設施升級,塑造「留才城市」。
對政策而言,這要求交通樞紐、跨縣市通勤圈與生活圈的系統性規畫,從快鐵、公路到社宅、學區與國際學校,都要以「科技走廊」思維整體佈局,而非分縣市、分標案。
圖/臺南科學園區一景。陳之俊攝。
另外,從產業結構來看,從科園區的營收變化,亦可看出後AI時代的「製程—封裝—系統」一體化。AI/HPC(高效能運算)需求曲線並非只有先進邏輯的單旋律,它是一條矽前(前段製程)—矽後(先進封裝/測試)—系統整合的複旋律。
而承上,南科的優勢在於。3奈米的現金流+2奈米擴產紅利疊加,驅動上中下游同時南聚;而光電與電源系統的互補需求,在AI面板、供電備援與資料中心延伸,形成「多路並聯」的營收來源;
再來則是土地與廠務彈性 讓供應鏈可快速模組化擴建,縮短「設計定案→量產」的時距。
不過,當南科成為主場,也意味系統性風險集中。首先是外部風險的挑戰,即匯率、關稅、232條款、地緣供應鏈重組,皆是下半年與2026年的變數。再來是內部韌性的挑戰,雖有再生水、海淡與強韌電網加持,但AI用電與製程用水的結構性增長,仍需要更超前的備援與分散設計。
另外,人才供給亦是要步步為營的。當地大學與技職體系需與企業共備課綱,從EDA/製程到半導體 ESH 與永續查驗,形成「課表即職表」的新模式。
圖/台南科學園區上班族。陳之俊攝。
國科會就提醒,需密切關注 AI 產業波動、政策變化,避免市場修正衝擊出口動能。企業面對的最佳解法,是把供應鏈「分層分區」、把風險「切片切面」。
未來,國科會抑或企業都要想,應將「園區KPI」放大至「走廊KPI」。亦即別只看單一園區營收,而要看南科—高雄—嘉義與竹科—寶山—龍潭、中科—台中—后里的科技走廊運作效率。
把交通、供水、供電、人才、社宅、學區、國際學校與醫療,當作一體化的「產能條件」。南科已用數字證明「集中帶動」的威力,政府應把治理單元從「縣市」升級為「走廊」。
圖/台南科學園區上班族。陳之俊攝。
另外,企業得思考把「NPI鏈」前置於南部。特別當3奈米—2奈米m—先進封裝—資料中心硬體的節拍在南部成形,建議把 量產前段的驗證站點、供應商協同工作坊與品質門前置在南部。這會直接拉短 TTM(Time to Market),把南科的比較優勢折現成「月營收」。
至於對於風險,則要作「切片化」管理。在匯率、關稅與政策波動未明之際,建議把產能、庫存、客戶組合與地理配置都做「切片化」與「預案化」。在電力與用水上,企業應自建第二層備援(例如廠內再生水比例、分區 UPS/儲能、需量反應),把公共基建的韌性再加一倍保險。
圖/台南科學園區上班族。陳之俊攝。
南科的1.38兆,不只是漂亮數字,更是一個時代的座標。它昭示台灣的創新地理正在從「單核竹科」走向「多核走廊」;也提醒我們,當主唱切到南方,配樂與合聲(基建、人才、生活)就不能還停在北方的譜。讓產業的主旋律與城市治理的和聲對上拍,台灣在 AI 時代的競爭力,就不只是園區的高音,而是國家的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