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語言遊戲,為何能掀起社會熱潮?近月來,YouTuber「酷的夢」(Ku’s Dream)推出的實境節目《中文怪物》,在短短一週內創下超過四百萬觀看次數,迅速成為網路與新聞媒體熱議的焦點。也讓各縣市的民眾掀起:「誰才是最國際化的縣市?」而節目邀集來自各國的外國人參加中文挑戰,以聲調、語意、聽力、即時反應為比賽核心,並以科幻感的舞臺與高張力剪輯增添戲劇性,更是吸睛焦點。
從表面看,《中文怪物》只是一個「外國人說中文」的娛樂節目,但其爆紅背後,折射的卻是更深層的社會現象:台灣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語言與文化?外國人為何樂於參與?中文的艱澀與魅力如何被重新觀看?最重要的是,這是否代表台灣正一步步走向國際化?
《中文怪物》以新台幣五百萬的成本製作,卻創造出「小兵立大功」的網路現象。節目形式簡單卻有效:百名外籍參賽者逐一挑戰中文,透過回合淘汰與語言陷阱,製造張力與趣味。
節目名稱「中文怪物」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巧思。中文對非母語者而言往往充滿艱澀,對觀眾而言卻是熟悉日常,這種「熟悉與陌生」交錯,形成了觀看張力。所謂「怪物」,既是挑戰者,也是語言本身的隱喻——龐大、神祕、難以馴服。
首集上線不到一週突破四百萬觀看,第二集仍穩定維持百萬點閱。外加新聞、社群平台與短影音的再製傳播,迅速讓《中文怪物》超越單一節目,成為全民熱話題。
圖/《中文怪物》透過「熟悉與陌生」的交錯製造節目張力,也更吸引台灣人的目光。取自酷的夢
然而,《中文怪物》憑什麼紅?首先是其高度可傳播的視覺與節奏,節目以科幻風格的舞臺、懸疑音效與快速剪輯,製造出「一看就想分享」的視覺內容,完美符合短影音時代的擴散邏輯。
其次,外國人學中文的反差感,亦挑戰了台灣人的慣性感,甚至是滿足了母語使用者的優越感。中文被視為全球最困難的語言之一,當外國人在聲調或語序上出錯,觀眾既覺得好笑又產生優越感;當他們答對、表現出色時,又令人驚喜與敬佩。這種「錯與對」的反差,就是節目的戲劇核心。
另外,媒體加持與爭議再擴散,也是其人氣不散的原因。在新聞媒體爭相報導,加上參賽者公開質疑「剪輯偏頗」、自己的高光時刻被刪去,更掀起二次討論。娛樂與爭議交織,使熱度進一步延燒。
換言之,《中文怪物》的成功,不只是靠娛樂效果,而是觸動了觀眾的文化心理。
然而,為何這樣的節目,會讓台灣人也買單?其實,台灣的中文並非單一標準普通話,而是帶有口語、腔調、語氣助詞的特色。當外國人在舞臺上使用、模仿甚至搞笑時,觀眾其實感受到「台灣中文」的能見度與獨特性被放大。
尤其,在兩岸語言與文化競逐下,許多台灣人渴望自己的文化被看見。《中文怪物》透過「台灣舞臺上的中文比賽」提供了象徵:不論北京話或其他腔調,在這裡,台灣中文就是標準。這是文化自信的一種投射。
當然,語言難度帶來的娛樂與反思,亦是重點之。看外國人挑戰中文,就像看別人解數獨——過程有趣,結局令人期待。同時,觀眾也反思自己對中文的掌握:我們真懂聲調、語法嗎?還是只憑語感在使用?這種鏡像效應,使節目不只娛樂,更帶來語言反思。
不過,節目中最令人玩味的是,這些參與的外國人,真的都這麼「愛台灣」?應該是說,他們樂在其中的是「中文挑戰的趣味性」,對學習者而言,節目把語言困難遊戲化,既是考驗,也是一種社群榮耀。
另外,台灣文化的吸引力,相信也是誘因之一。節目題目常涉及台灣在地用詞、流行語或文化細節。對想了解台灣的人來說,這是文化的即時課堂。但無論如何,能在百萬人觀看的節目中展示中文能力,本身就是一種「被看見」與「被認可」的成就。這也是為何許多外籍參賽者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參加。
圖/《中文怪物》以貼近台灣人日常的「台式華語」入題,使觀眾一方面放大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一方面也引起觀眾對語言的反思。擷取自《中文怪物》
《中文怪物》的爆紅,引出一個更大的問題:台灣是否真的在逐步國際化?根據內政部移民署與國際研究資料,截至 2025 年8月,台灣共有約 98.2萬名外國人居住,佔總人口約 4.02%,相較於2020年底的79.7萬人(佔3.4%)的確台灣的外國人是愈來愈多。而桃園市因移工眾多之故,擁有16.2萬的外籍居住者,反而比台北市更國際化。
從數字來看,台灣雖非移民大國,但外國人的比例正在增加。這代表台灣社會逐漸習慣與不同文化共處,語言交流與文化互動將成為日常。因此,《中文怪物》某種程度正象徵台灣國際化的縮影:外國人挑戰中文,台灣人以娛樂之眼觀看,雙方在舞臺上形成互動,這就是文化全球化的微觀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