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也有實小?全台首間台語實驗小學在高雄開學了

台語也有實小?全台首間台語實驗小學在高雄開學了 圖/高雄市北領國小為全台第一間台語實驗小學。取自高雄市北領國小FB。
作者:艾逮丸
日期:2025-09-02

9 月 1 日,高雄市路竹區北嶺國小正式以「台語實驗小學」之姿開學。這所小校歷經一年的籌備與試行,如今迎來第一批新生16名,校長與教師在校門口以台語迎接,社區與語言界也把它當作台語教育里程碑來看待。這不只是學校掛牌更名,而是一場在地語言、課程自主與小校轉型的系統性實驗。

誰是「第一」?先釐清名實之辨

事實上,早於2024年4月間,媒體就率先披露高雄教育局鎖定路竹一所國小,籌設「全台第一所台語實驗小學」,引發各界討論。當時學校尚在校務與法定程序中,外界對於「會不會只教台語、忽略其他領域」等疑慮四起。北嶺其後在校刊中說明:依《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實驗學校的依據是「特定教育理念」的整合性實驗,而非單一語言本身;學校規劃以「台語人文」為軸,搭配多語學習、閱讀、體適能、數位科技與美感等主題,並非「只教語言」。

同一時間,台南市教育局也發布新聞指出,台南早在2016年(105 學年),已將「口埤國小」轉型為實驗小學,重點放在台語與西拉雅語復振;中年級每週以台語教授其他領域至少11節,加上語文課,台語相關課程節數至少16節,超過總節數的一半。若從「以台語(與原民語)為主體的實驗教育」觀之,口埤確實「更早」。

因此「誰是第一」取決於定義:北嶺是首間以「台語」為核心品牌、經正式掛牌的實驗小學;口埤則是更早落地、以台語+西拉雅語為主軸的實驗小學典範。

北嶺怎麼做?從「語言即生活」出發

北嶺不是把台語當成單科「本土語文」而已,而是把台語延伸為人文與生活的載體——在閱讀(閱嶺)、戶外探索與體適能(越嶺)、藝術美感(悅嶺)、國際與數位素養(躍嶺)中滲入台語,讓孩子在日常社交、校園儀式、專題探究與學科活動中自然使用。這也是它自我定位為「台語人文實驗教學」的原因:語言不是目的,而是通往學習多元領域的橋樑。

從 2024 年起,北嶺即陸續試行全台語授課與台語夏令營等活動,為教師、學生與家長「暖身」,同時回應外界對教學品質與升學銜接的疑慮。其策略包括:教學情境建置、師資增能、家長溝通,以及與既有課綱的對接。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高雄市北領國小是首間以「台語」為核心品牌、經正式掛牌的實驗小學。取自Google街景。圖/高雄市北領國小是首間以「台語」為核心品牌、經正式掛牌的實驗小學。取自Google街景。

台南的先行經驗:沉浸式與跨語系融合

台南方面,除口埤實小作為標竿,還在 11 所國中小推動「閩南語沉浸式」教學,允許在綜合、藝文、自然、健體、彈性課程等領域以台語授課,營造多語情境。這些案例對北嶺與後續有意轉型的學校,皆提供了課程設計、師訓與社群動員的參照。

教育部亦設有「台語/閩東語沉浸式教學」的專區與指引,目的在於讓語言運用自然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學習動機,並活化課程。換言之,沉浸式不是把語言當成「學什麼」的唯一目標,而是安排「用語言來學」各領域內容。這才是實驗教育與語言教學結合的核心精神。

放大鏡下的「實驗」:制度邊界、課程與評量

北嶺校刊特別引用國教署的原則: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不得僅以語言作為實驗對象,而須以教育理念整合課程與教學。這道「護欄」的意義在於——避免把實驗簡化為語言競賽,而忽略了學科能力、素養導向與評量品質。北嶺將閱讀、數位、國際與美感等「必修的 21 世紀能力」納入主軸,正是對此規範的回應。

同時,沉浸式教學對教師提出更高的備課與語碼轉換要求:老師要能以流利台語準確講解學科概念,並引導學生在台語、華語與英語之間切換。台南大學即曾辦理「閩南語沉浸式教學/跨語言教學實踐工作坊」,協助第一線教師建立策略與教具庫,這種跨校網絡與增能機制,將是北嶺與其他實驗小學可借鏡的支持系統。

放大到全國:各地實驗小學扮演什麼角色?

其實,台灣的「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並不限於語言,也包括 Waldorf(華德福)、蒙特梭利、戶外生態、海洋教育、科技創客、專題導向等多元取徑。其共同角色有三:

一、課程創新試煉場:在現行課綱與評量體制內,先行試作整校級的課程整合,用以驗證教學設計、校務治理與社群參與的可行性,再把成功經驗擴散到一般學校。

二、在地文化與社區再造節點:像口埤把台語與西拉雅語納入日常、教材與校園文化,讓學校成為保存、轉譯與創新的現場,促成地方知識與自我認同的再生。

三、偏鄉小校的轉型契機:許多實驗小學位於學生數較少的社區,轉型能創造學校辨識度與吸引力,帶動在地家長回流與跨區就讀,維繫「一村一校」的社會基礎服務。北嶺的努力,即是在這個脈絡中尋找生存與卓越的交集。

此外,原住民族教育長年有其專法與補助要點,明確規範課程架構與每週節數,目的在保障族語與文化知識的傳承。這提醒我們:語言教育若要長期化、制度化,必須有配套的法規與資源,不能僅靠個別學校燃燒熱情。

三大問題,訴出實驗學校的爭議與挑戰

不過,實驗學校看似立意良善,卻也有其挑戰與問題。其一,會不會造成語言的「單一霸權」?

正如國教署所示,實驗的主體是教育理念,語言是學習媒介。北嶺提出「台語人文+多語」的設計,目的不是排他,而是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切換語碼;同時保留華語與英語的教學品質。

其二,師資夠不夠、專業度如何確保?沉浸式課堂要求雙重素養(語言+學科)。各地方政府與大學端的師訓、工作坊與教材支持,將決定品質的上限。台南大學的跨語言工作坊就是一種可擴散的模式。

其三,評量與升學如何銜接?沉浸式不等於「只教語言」。若課程設計能把學科能力落到位(含閱讀理解、數理概念、探究實作),學生在後續評量與升學並不吃虧。這需要學校建立可檢核的學習證據與評量工具,以說服家長與社會。

應把「第一」當起點,而不是句點

因此,「第一」所的實驗小學固然可嘉,但就在媒體與社群喜歡標榜「首創」時,教育現場更該在乎可持續性與可擴散性。北嶺今天的掛牌,是一個起點——它把台語從「一門課」推進為「一種生活與學習的語境」,同時尊重課綱、素養與多語教育的平衡。

口埤過去的耕耘,證明「語言復振+跨學科」可以在整校層次落地;台南的 11 校沉浸式試驗,提供了跨校網絡的雛形。當這些路徑彼此觀摩、良性競合,台灣才可能走向「以在地為根、與世界互通」的教育新常態。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教育高雄市地方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2025大學招生缺額創五年新低,私立大學竟比國立大學還吃香?
大學分科考放榜,新竹這間學校超建(建中)趕北(北一女)?
全台詐騙地圖出爐!哪個縣市最好騙?各縣市打詐策略大比拚
醫學界的「南霸天」!高雄醫學大學如何撐起南台灣醫療大旗?
台中綠美圖年底登場!全台最美圖書館+美術館4大亮點一次看
嘉義成人教育為何國際熱門?中正大學企管EMBA吸竹科菁英搶讀
艾逮丸

艾逮丸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