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一群來自南台灣的醫學前輩破釜沉舟,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毅然創立高雄醫學院。如今,這間由台灣人創辦的第一所醫學院,已成為醫療領域的「南霸天」,在熱帶醫學、登革熱防治、精準運動醫學等領域,引領台灣走向國際。
在車水馬龍的高雄市區,高雄醫學大學悠然矗立。蒼翠樹蔭的靜謐校園,與喧鬧的都市節奏形成對比。70年來,這裡一直是南台灣醫療人才的搖籃,不僅守護南台灣人的健康,也陪伴高雄一路成長、蛻變為現代化大都會。
高醫的故事,要從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說起。當時,全台唯一的醫學院是日本殖民時代成立的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今台大醫學院)。相較於北部,中南部醫療教育幾近空白,且中南部的疾病型態、生活環境也不同。杜聰明退休後,決定南下籌辦醫學院。在地方士紳大力支持下,高雄醫學院於1954年正式成立。創校之初借用愛國國小校舍上課,2、3年後遷至現址。1957年,中和紀念醫院啟用,成為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實習基地,也開啟高醫「學用合一」的傳統。
校長余明隆強調,醫學教育絕不能紙上談兵,「學生必須在求學階段就進入臨床現場,所以醫學教育一定要有附設醫院。」而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成立以來就一直是台灣分級醫療制度中最高等級的「醫學中心」,服務高屏民眾的同時,也培訓醫師、藥師、護理師、復健師、職能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社工、心理師與醫務管理等各醫療相關專業人才,讓學生在畢業前充分學習,了解醫院運作流程,與跨專業團隊協作的節奏。
從「醫療平權」的宗旨出發,高醫大認為醫療應以在地為優先,因此聚焦熱帶醫學、瘧疾防治,工業化帶來的空氣污染、環境職業醫學等南台灣的健康議題。與南部檳榔文化相關的肝癌、口腔癌,也有高醫大團隊的深耕足跡。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解決在地問題,也成為台灣向國際輸出經驗的一大助力。
例如,政府將「消除C型肝炎」列入國家政策後,高醫大積極推動C肝防治工作,並與高雄市政府,以及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共享防治經驗。依循新南向政策,高醫大也在南越開啟醫療合作計畫,進行臨床研究、人才培訓與公共衛生推廣。
如今,每年有東京大學、丹佛大學等名校醫學生前來見實習,醫藥化學系更吸引大量東南亞留學生,甚至有畢業生留校任教,成為台灣化學界的佼佼者。
圖/高醫大秉持醫療平權的宗旨,服務南台灣的在地鄉親,也陪伴高雄市成長。取自Unsplash。攝影者Ging-Yan Ho。
高醫大也積極網羅各方人才,並以歷史悠久的學士後醫學系作為特色。其學生來自外文、經濟、電機等多元背景,他們先在其他領域累積專業與成熟度,再進入醫學教育,展現跨領域的特質。
余明隆解釋,台灣的醫學教育延續日本制度,採傳統高中畢業直升的七年制;但美國強調全人教育,採大學畢業再就讀的「學士後」體制。多年前教育部規劃新設醫學系,決定採美、日雙軌制,國內醫學院紛紛成立學士後醫學系,卻因成效不如預期,陸續停招。時任高雄醫學院長考慮良久,認為美國的制度有其價值,遂決定保留。如今,後醫系終於開花結果,為高醫大開創多元視野。
「我們現在都覺得需要跨域學習,更驗證了當初後醫系留下來是非常正確的。」余明隆說:「20年來,後醫系人才越來越出色,他們有跨域養成,有其他歷練,就會非常不一樣。」
高醫大的運動醫學系,也在醫學大學中獨樹一格。此系結合學校醫療資源,培育具備醫學專業知識,並能指導體適能、運動傷害防護的人才。隨著代謝症候群、三高、脂肪肝等慢性病成為台灣下一個隱形殺手,加上國人對健康愈加重視,運動醫學躍升為顯學。因應此趨勢,高醫大於2024年成立「精準運動醫學暨健康促進中心」,聚焦運動傷害防護、運動預防醫學等領域,同時以科學化檢測建構運動數據資料庫。
余明隆說,高醫大希望培育運動醫學專業人才,為民眾提供個人化「運動處方」,依循不同年齡、健康狀態指導運動方針,讓運動從競技場走入全民生活。
圖/高醫大的運動醫學系,也在醫學大學中獨樹一格。蘇義傑攝影。
儘管醫學一直是熱門科系,台灣醫療界正面臨嚴峻挑戰。因為新世代重視生活品質,牙醫、醫美成為熱門專科,年輕醫師偏好自行開業,避免值班、評鑑的壓力。相較之下,都市醫院部分專科因工時長、醫療糾紛頻繁,陷入人力短缺困境。
余明隆觀察,這是台灣「第三波醫療人才荒」,繼急重症、離島偏鄉人才荒後,都市專科醫師不足問題浮現。但隨著人口老化加劇,醫療需求在未來50年將持續攀升。要解決此問題,勢必需要產官學界共同商討解方。
面對醫療人才荒的挑戰,余明隆認為,可推動AI機器人應用,簡化醫院行政流程,甚至協助影像判讀、長照服務,有效運用人力。其次,學校端可透過「早期職場暴露」計畫,讓學生在畢業前熟悉職場環境、確認職涯方向,減少離職率。
此外,高醫大更以「幸福職場」為號召,每年砸下3億元經費提供校院教職員終身醫療優待,再加上豐富的社團與生活支持系統,讓員工能在專業與生活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