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學招生缺額創五年新低,私立大學竟比國立大學還吃香?

2025大學招生缺額創五年新低,私立大學竟比國立大學還吃香? 圖/今年大學入學招生結果公布。,隨著教育部推動「私校學費補助」政策逐步落實,部分私立頂尖大學憑藉校譽與地理優勢,竟「全校招滿」,反觀地理位置略偏遠的國立大學,卻出現缺額。
作者:艾逮丸
日期:2025-08-19

2025年(114 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結果公布,全台招生情況再度成為社會焦點。今年整體招生缺額大幅縮減至1220名,創下近五年新低,同時錄取率則攀升至96.34%,亦是近年新高。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教育部推動「私校學費補助」政策逐步落實,部分私立頂尖大學,如淡江大學、銘傳大學、世新大學……憑藉校譽與地理優勢,竟「全校招滿」,反觀地理位置略偏遠的國立大學,如金門大學、臺東大學、東華大學、嘉義大學……等,卻出現缺額,最令人意外的是,位六都市中心的中山大學(高雄)、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居然也出現缺額,顯示高教競爭格局出現新變化。

總體招生缺額驟降、錄取率創新高

根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統計,今年分發入學管道共有33381名招生名額,登記志願人數為 33733人、錄取32497人,錄取率達96.34%,較去年的94.62%提升1.72個百分點。缺額人數則減至1220名,相較去年,幾乎腰斬,為近五年最低。

不過別以為這是台灣少子化獲得改善,因為據專家分析,缺額下降主要與大學縮減名額、招生策略調整,以及考生選填志願更務實有關,而非台灣人口趨勢出現逆轉。

私立大學缺額壓力仍在,義守、玄奘、佛光表現最艱困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缺額大降,今年仍有18所大學、159個系組出現缺額,其中私立大學的缺額率最高。包括玄奘大學80.88%、佛光大學60.92%、真理大學54.11%、南華大學、41.38%,而單一缺額人數最多的是義守大學,達165人,缺額率約19.48%。

不過,如果以「全管道招生」(含繁星、申請、分發)來看,則是真理大學缺額率最高,達34.13%,其次是玄奘大學25%、佛光大學20.46%。顯見,在少子化衝擊下,非都會區的私立大學仍得面臨辛苦經營的囧境。

今年大學招生,玄奘大學的缺額率最高。取自Google街景。圖/今年大學招生,玄奘大學的缺額率最高。取自Google街景。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國立大學也難倖免 金門、臺東、東華受波及

不過令人訝異的是,不僅私校受創,今年共有6所國立大學也出現缺額,包括國立金門大學、臺東大學、東華大學、中山大學、臺中教育大學、嘉義大學。

其中,金門大學分發管道缺額率高達23.43%,整體缺額率為9.57%。專家認為,偏遠地區的國立大學,即使掛著「國立」招牌,仍難以吸引足夠學生前往就讀,特別是在交通不便、產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而東華大學、臺東大學也一樣因地利條件較委屈,又在私立大學開始有學費補助,反而讓許多學生選校時「就私立頂大、捨偏遠國立」,造成私校頂尖大學比偏遠公立大學吃香的狀況。

而另外,中山大學身為僅次於台、成、交、清之後的中字輩大學龍頭,近年來各大排行榜皆十分突出,據了解今年該校出現的10個缺額,多集中在音樂相關科系,尤其是藝術學群中對音樂演奏及表演類型課程,主要是其設下的入學門檻較高,至於理工或商管等熱門系所仍十分搶手。

學群冷熱差距大,藝術與跨領域最受冷落

同樣的,今年各校亦有「重理工、輕藝術」的現象。若以學群為視角,今年缺額率最高的領域依序為藝術學群18.06%、跨領域學群10.87%、管理學群9.86%、建築設計學群9.26%,相比之下,醫學、電資、理工等科系仍屬「滿招保證」,反映學生與家長更加務實,偏好具明確職涯出口的科系。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少子化浪潮下,也不是所有私校都陷入危機。今年淡江、世新、銘傳等私立口碑學校即開出長紅,不僅未出現缺額,反而呈現「全校滿招」。

以銘傳為例,今年60個系組、1170個招生名額全部錄取滿額,其中犯罪防治系、法律系等科系競爭激烈。世新與淡江則憑藉AI跨域課程、國際化學習環境、強大校友資源,成功逆勢突圍。

教育界人士分析,教育部推動的「私校學費補助政策」已開始發酵。自2023年起,政府針對部分私立大學學生提供學費補助,使得私校與國立大學間的學費差距縮小,甚至在生活便利性與學習資源上更勝偏遠國立大學。

這一變化,使得「台北、桃園私立頂大」對考生的吸引力超過東部、離島或中南部的國立大學,招生結果也直接反映了這股趨勢。

今年各校亦有「重理工、輕藝術」的現象,理工科系仍屬滿招保證。照片為遠見資料照,蘇義傑攝圖/今年各校亦有「重理工、輕藝術」的現象,理工科系仍屬滿招保證。照片為遠見資料照,蘇義傑攝

大學招升壓力並未解除警報,結構挑戰猶在

很多人看到今年的招生狀況誤以為大學經過多年的體質調整,應該已解除營運警報,其實不然。首先,缺額下降是假象,畢竟少子化持續衝擊,缺額減少主要是學校縮減名額與調整策略,而非學生人數回升。其次,名校與地緣效應仍持續作用。台大、清大、成大等頂大依舊「滿招」,都市區的私立頂大也因補助政策與區位優勢,搶過偏遠國立。再來,私校也分化加劇,亦即具特色、財務穩健的私校能逆勢滿招,缺乏特色的學校則瀕臨退場危機。
  更值得注意的是,冷門科系成招生黑洞,這包括藝術、人文、基礎科學持續缺額,投資報酬率低的印象難以扭轉。最後則是城鄉差距拉大,北部與都會區學校持續吸引生源,偏遠國立大學面臨更大挑戰。

缺額縮減不等於危機解除,高教洗牌才剛開始

今年招生缺額縮減至五年新低,看似為高教投下一劑強心針。但深入分析可知,這是學校調整與政策補助下的短期成果,結構性問題仍待解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私校學費補助政策讓部分私立頂大逆勢勝出,招生力道甚至超越偏遠國立大學。這顯示「學費差距」的傳統框架正在被打破,高教市場正加速洗牌。

 未來十年,台灣高教將面臨最激烈的淘汰與重組。能否找到特色、創造價值,將是大學能否存活的關鍵。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教育全台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大學分科考放榜,新竹這間學校超建(建中)趕北(北一女)?
全台詐騙地圖出爐!哪個縣市最好騙?各縣市打詐策略大比拚
台中綠美圖年底登場!全台最美圖書館+美術館4大亮點一次看
台灣碩士為何衝日本研究貓、醬油與藝術?政大香大創小島實驗室
台北大學周邊租金排名揭曉!最貴房租竟要2.3萬,得打工 121小時
最有錢景的私校勝頂大?義守大學AI醫療、永續人才數百萬這樣花
艾逮丸

艾逮丸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