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鐵甫通車,一天僅19班次,還是從板橋發車。然而,當外界認為龐大投資終將淪為白象工程的20年後,將南北移動時間壓縮至90分鐘的高鐵,不僅全面取代國內北高航線,逢連假的單日運量還曾衝上30萬人次,印證鐵道並非單純的大眾運輸工具,恰到好處的乘車時間,還是一條條帶動產業經濟,由專業人力鋪設的國家生命線。
圖/取自臉書「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循此,楊正君進一步指出「90分鐘並非台灣獨有的規劃,放眼國際,日本、法國類似距離上,也都以高鐵為主要運具,不僅壓縮旅客乘車時間,還兼顧商務往來與都會串聯,因而讓西部走廊的一日生活圈得以成型。」
故鐵道局今日以此為基礎,積極推動全台「四個90分鐘」新構圖,致力打造台北—花蓮、花蓮—台東、台東—高雄、台北—高雄的縱貫與橫向路網,大幅提升全島移動的便捷效率。而落實構想的背後,便需要土木、運輸、電機、機械等專業人才,成為工程、設計與監造的中堅。
圖/高鐵南港站一景。蔡炆璇攝。
當然,交通建設要臻於完善,絕無法靠單一網絡獨大,而須相互補位。基此,楊正君便以高鐵台中站為例,提及烏日站點雖不便於北台中居民,不過鐵道局同步加開「豐原—台北」直達車,一來吸引大批通勤族回流,以促進台鐵、高鐵間的供需和收益平衡,二是據點的互補性,自然能成為帶動沿線商圈人潮的關鍵。
圖/交通部鐵道局局長楊正君。黃菁慧攝。
而要整合出一套具系統性的雙邊運作,便是憑專業團隊針對兩鐵不同調度邏輯的細緻推演,即人力配置、車班數量、車次時刻等細項規劃,全都為了讓通勤者省下轉乘或接駁的負擔,並發現接軌「最後一哩路」的價值所在。
同樣基於提高「及門性」的思維,鐵路系統近年也致力捷運化,透過增加停靠站來便利民眾日常通勤。但隨之而來的速度下降亦是挑戰。
楊正君指出,解方就在於設置越行線與待避線,讓快慢車能夠分流,避免互相牽制。換言之,每一次的改善措施,全靠工程人員站在崗位第一線默默地堅守,才能讓不同需求的列車各得其所。
圖/高鐵嘉義站一景。取自Wikimedia。
尤其,透過數據可進一步反映雙鐵相互支援的重要性:2007年高鐵通車之際,臺鐵日平均運量約45萬,外界一度擔心會遭到排擠;然事實完全相反,如今不僅高鐵運量飆升,臺鐵也提升至約65萬。整體非但未萎縮,還共同帶動網路全面拓展。
與此同時,隨著大眾對高鐵需求高漲,增設高鐵車站亦成民間常見呼聲。對此,楊正君坦言,時速300公里的高鐵列車之間,最短班距僅3分鐘,聽來緊湊到近乎不思議,其實全依賴高度精密的號誌系統維運。也因此,要在既有路線新增站點,如同將神經系統切斷再接續。儘管那並非不可能,可代價極高。
圖/高鐵彰化站。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Jak456852,CC BY-SA 4.0。
同時,面對外界誤以為苗栗、彰化、雲林是「後補」據點,其實不然。因為這三站早於第一期規劃時就預留好穿越軌與空間,後來才逐一完成建設。故楊正君所言,不僅顛覆各界想像,還凸顯鐵路局團隊長遠而縝密的建造計畫,只為讓每年七千多萬名乘客能日復一日享有準點、安全又嚴謹的公共運輸服務。
當然,鐵道價值遠不只把人送達目的地,還為撐起國家產業脈動。如楊正君透露,全台「軌道九兄弟」(台鐵、高鐵、阿里山林鐵、糖鐵及台北、新北、桃園、台中與高雄捷運)合計逾三萬名從業人員,大規模體系讓青年投入業界具更多彈性選擇與流動空間,並藉由筆挺制服來展現世代傳承的專業。
圖/賴永祥攝。
而營運端外,建設端亦需大量相關領域人才,無論是政府機關的規劃審議、監造單位的品質把關、營造業的施工技術,還是車輛製造作業,皆囊括土木工程、交通管理、都市計畫、機械、電機與資訊等多樣專業。龐大人力鏈亦造就粗估逾三兆的產值,成了名副其實兆元產業,自然帶動就業市場的才源需求迫切大增。
圖/高鐵南港站一景。蔡炆璇攝。
再加上隨著規模擴張,短板問題也逐一浮現。楊正君不諱言,台灣軌道核心設備有逾九成仰賴日、德進口。儘管國內車輛自製率已達五成,電力系統國產化程度來到七、八成,可號誌設備卻僅約一成,顯示產業鏈自主性亟待強化。
另一方面,軌道業橫跨房地產、都市開發等跨域特性,也使AI智慧化被視為最佳助力。如分析票務大數據可揭示不同時段、族群的通勤模式。如結合台灣領先全球的IC與AI優勢,便能在維修、排程和營運決策上顯著提升效能。
圖/交通部鐵道局局長楊正君。黃菁慧攝。
據此,鐵道局近年就全力打造「鐵道雲」國家級數據平台,預計年底啟用。盼透過桃園捷運試驗場及時回傳的雲端資訊來強化運輸量能,並擴展更多民生服務與場站經濟。
其中,台鐵板橋車站TOD(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計畫即是經典案例,憑藉都市計畫專員、交通規劃專家與商業設計團隊通力合作,讓車站不只是候車場域,還是周邊結合百貨餐飲娛樂與辦公大樓的中繼「城市客廳」。
圖/新北市板橋區市容。蔡炆璇攝。
然而,要讓這些藍圖真正落地,最終仍繫於人才。因此,鐵道局近年也同步編列預算補助北科大、屏科大、工研院等教育單位,產學聯手開設軌道數位人才課程,加快新血培育;並新設「鐵道技術研究及驗證中心」,逐步建構從基礎到應用的人才養成路徑。
楊正君形容,鐵道正從「工地走向雲端」;若說軌道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支點,那人才便是驅動這部大車輪持續前行的關鍵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