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台鐵推台北台中快速列車,能解高鐵一票難求難題?

【城市觀點】台鐵推台北台中快速列車,能解高鐵一票難求難題? 為解決高鐵北中線一票難求的囧境,台鐵局擬推出台北台中都會區的快速新自強號E3000的班次。照片為示意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Vas。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9-15

為了解決高鐵北中線人滿為患、一票難求的囧境,台鐵局擬推出台北台中都會區的快速新自強號E3000的班次,來為高鐵分憂解勞?然而台鐵的橫空救世,真的能將人吸走,形成分流效益嗎?

如果把台灣的鐵道系統比作影壇,高鐵與台鐵就是兩位重量級明星。高鐵自2007年登場,憑藉「兩小時甚或一個半小時台北到高雄」的驚人速度,一躍成為票房巨星;而台鐵則是百年戲骨,默默演出庶民生活的日常篇章。

如今問題來了:在尖峰時段「高鐵一票難求」,是否可以讓台鐵來「救場」?雙鐵能否同台合演一齣流暢的交響樂?還是會因為節奏不同,最後變成「合奏不合拍」的窘境?

這不只是交通規劃的瑣事,而是一道攸關國家競爭力與生活品質的戰略難題。答案,不能僅是「替代」或「不能替代」這麼簡單。

高鐵與台鐵都需要重新「角色定位」 

只能說,高鐵宛如一部好萊塢動作鉅片,特點是「快」。對 200 公里以上的長程旅運,例如台北—台南、台北—高雄,它的時間優勢無可取代。一個半至兩小時抵達,不只是便捷,更是經濟鏈條的重構者。

而台鐵像一部台灣寫實電影,雖然不炫目,但踏實可靠。100公里以內的城際移動,台鐵的票價親民、班次多元,仍是多數人的日常選擇。

問題在於兩者並未精確分工,而是「撞戲」。部分短程乘客(如台北—新竹)選擇高鐵,加劇高鐵擁擠;中長程乘客嫌台鐵太慢,又擠上高鐵。結果就是——高鐵爆滿,台鐵冷清。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遠見編輯部圖/遠見編輯部

台中站的「巨星效應」與系統失衡

若要說西部走廊的癥結,高鐵台中站無疑是「擁擠之最」。這個位於烏日的巨型車站,就像一個票房最旺的院線,把南北旅客都吸納進來。台中站一站,單日吞吐量可達7萬人次,幾乎等於苗栗、彰化、雲林三站加總。

然而,這種「明星站」效應,反而弱化了周邊小站的存在感。許多中彰投民眾即便住在彰化站、苗栗站的生活圈,仍習慣「殺去台中」搭高鐵,因為班次密集、轉乘便利。這種集中化,使得台中站變成永遠的「擠爆舞台」,而其他車站則淪為邊緣化的「配角」。

學術上,這是一種「路徑依賴」:使用者一旦養成慣性,就算成本更高,也不願意改變行為。結果就是,分流政策失靈,小站成了「蚊子館」,而巨站繼續擁擠不堪。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是「通勤時間的錯覺」。多數民眾在比較高鐵與台鐵時,往往只看鐵路車行時間,卻忽略了「到車站的時間」。

舉例來說,彰化居民若選擇高鐵,多半得先花 30 分鐘開車到台中站,再搭高鐵50分鐘到台北,看似「總共1小時20分鐘」;若搭台鐵自彰化直達台北,需1小時50分鐘。表面上高鐵快很多,但若把「通勤前段」算進去,實際差距有限。

這就像觀眾只看電影正片時長,卻忘了加上「排隊、買票、進場」的時間。結果是,高鐵被高估,台鐵被低估。台灣人的通勤選擇,往往陷入「光鮮亮麗的速度幻象」,卻忽視了整體效率。

台鐵能否取代高鐵?依距離而定

令人玩味的是,台鐵真能為高鐵分擔壓力。其實這得看旅程長度。也就是,長程,無法取代。台北到高雄,台鐵即便加速也要4小時以上,高鐵1.5-2小時,差距懸殊。期待台鐵取代高鐵,就像盼文藝片取代漫威,定位不同,觀眾群也不同。

但對百公里內的通勤,如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台鐵完全可以扮演承接角色,只要改善準點率與車廂舒適度。因此,台鐵台北台中間的快速列車,其實要取代的並不是北中線的旅客,而是北-新、新-中線的客群。

所以台鐵不是「替身演員」,而是「不同風格的主演」。觀眾要快感選高鐵,要日常選台鐵,各取所需,才是真正的市場平衡。

取自臉書@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圖/取自臉書@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雙鐵要發揮互補效應,還得配套措施

然而雙鐵要發揮互補效應,並不是靠台鐵加開快速列車即可,還得進行平台整合。首先,要建立「聯票制度」,也就是一張票,看兩場戲。旅客買一張票,先搭高鐵到台中,再轉台鐵到彰化或員林,價格有優惠,轉乘無縫銜接。這就是雙鐵真正的「合奏」。

另外,在購票資訊方面,也要進行平台互通,讓觀眾自選。目前旅客需分別上高鐵、台鐵網站查票,形同不同戲院售票系統。若能整合至單一平台,顯示所有班次、剩餘座位與價格,乘客自然會分流。

但,最重要的是,要讓雙鐵距離分工,各有各清晰的舞台。高鐵負責百公里以上的跨區快運。而台鐵則主打100公里以內的區域通勤。這樣的定位,才能避免「搶戲」。不過,台鐵長年準點率僅約 93%,遠低於日本新幹線的 99%。若要吸引通勤族,這是最基本的門檻。

另外,彰化、苗栗、雲林等站,要讓乘客真正使用,必須強化「最後一哩路」。快速巴士、捷運連結,才有可能把人留在小站,而非全擠去台中站。同時,政府應推差異化票價,例如短程搭台鐵更便宜、且有準點保障,讓旅客自然改變行為。

總之,台灣的交通,不該陷入「高鐵爆紅、台鐵邊緣」的零和遊戲。真正的答案,是雙鐵合奏。

高鐵是鉅片的巨星,台鐵是寫實片的靈魂。若能避免「巨星壓縮配角」的台中站現象,若能修正「只看正片時長、不算進場時間」的通勤幻象,旅客的選擇就會更理性。

未來的西部走廊,不該是一條擁擠的紅毯,而該是一場完整的交響樂。唯有高鐵與台鐵各司其職、彼此協奏,台灣的交通才能真正從「一票難求」走向「暢行無阻」。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軌道運輸交通台中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從台北到台南、本島到外島,滿天煙火秀下,繁華過盡的得失帳
除了EMBA,還有超級EMBA!台中東海大學用Netflix推終身學習
為何彰化的運動實力,可以超越六都中的四都?
【城市觀點】QS留學城市排名首爾奪全球第一!台灣呢?台大呢?
這座城市超好動,嘉義市奪運動城市評比全台最佳進步獎
田中馬拉松的故鄉彰化,用這幾招外地人邊運動邊觀光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