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從台北到台南、本島到外島,滿天煙火秀下,繁華過盡的得失帳

【城市觀點】從台北到台南、本島到外島,滿天煙火秀下,繁華過盡的得失帳 圖/2024澎湖花火節。取自臉書「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9-11

「五分鐘的煙火,換來滿城的喧嘩,卻也可能道盡繁華落盡的制度貧乏。」這是近年來台灣城市行銷的一個縮影。

台灣這兩三年掀起一股「煙火經濟」與「夜間城市行銷」的集體追逐。從「台北101跨年」到「大稻埕夏日節」週週放、從「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跨月延長,到各地元宵、海港、河岸、觀光節慶的煙火與無人機燈光秀輪番上陣,幾乎形成「燈會翻版、煙火標配」的城市行銷SOP。

然而,當地方政府競逐煙火秀如同古戰場上的「鳴金擊鼓」,我們應該問的不是「響不響亮」,而是「是否奏效」。煙火固然能在一瞬間點燃激情,但若操作不慎,卻也可能淪為「曇花一現」的表演,留下「後座力」與隱憂。

延伸閱讀

嘉義東石海之夏12分鐘海上煙火時間!閃爆中秋4地點美如迪士尼

2024澎湖花火節。取自臉書「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圖/2024澎湖花火節。取自臉書「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

煙火從「一夜」變「一季」,並與無人機混成

以離島的澎湖來說,其已把煙火秀打造成旗艦IP。2024年「國際海上花火節」結合知名IP,橫跨近三個月並加入離島場,帶來約53萬人次、創造超過37億元觀光產值,官方甚至公布旅客滿意度高達97%。這場「三個月的夜空舞台劇」,已成台灣離島觀光的黃金名片。煙火不僅點亮海天一色,也點燃旅宿、餐飲、交通的多重商機。

台北則展現首都級的雙重打法。2024跨2025年的台北101跨年煙火,主題為「Team Taiwan Champion」,長達6分鐘,國際媒體鏡頭爭相轉播;而夏季的大稻埕夏日節,則化整為零、推出四場主題煙火,並搭配市集、音樂演出,把人潮導入淡季與河岸商圈。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壓軸場的煙火長達480秒,成為社群洗版的畫面。這種「冬夏雙檔」的設計,讓台北從跨年到暑假都有國際能見度。

民眾前往台北大稻埕河岸第一排能享受絕佳煙火視角。取自臺北旅遊網。圖/民眾前往台北大稻埕河岸第一排能享受絕佳煙火視角。取自臺北旅遊網。

再看台南2024年的台灣燈會,以「500架無人機」搭配中低空煙火、雷射與光雕,展現「煙火只是段落、不是全部」的新型態。這場演出不再只是「天空放煙火」,而是「歷史與科技同台」,將府城文化的厚度化為視覺語言。無人機拼出圖騰,煙火作為收尾,像是一篇完整的樂章,讓觀眾看到的不只是光影,而是敘事。

至於花蓮跨年的「太平洋觀光節」則在元旦夜安排180秒星空煙火,並結合兩晚大型演唱會。這不僅是煙火秀,更是「留下來」的理由。煙火點亮夜空,演唱會點燃情感,兩者結合,讓遊客從「來看煙火」變成「留下過夜」。

延伸閱讀

普發現金3萬台ATM備戰發1萬!13歲以上青少年11月可望這樣自領

為什麼各縣市趨之若鶩?三個治理邏輯

從搶辦燈會,到輪放煙火,為何各縣市如此趨之若鶩,不外以下三大理由。

首先,煙火秀已成為人流密碼與可衡量的觀光效益。澎湖的經驗就是最好的例子。長檔期的花火節,帶來超過53萬人次,創造37億元以上的觀光產值,這不是主觀感受,而是可用數據驗證的「真金白銀」。對以觀光立縣的城市而言,這就是最直觀的「KPI」。

其次,帶動夜間經濟與城市能見度。煙火有一種天然的「社群屬性」。台北101的煙火,每年都是國際媒體必拍畫面,全球同步播送。大稻埕的夏日節煙火,則成為Instagram與TikTok的「洗版貨幣」。夜空中的光,不只是觀賞,也是「免費的全球廣告」。

第三,被視為政治KPI與跨局處動員能力的展現。大型夜間活動,就像一場看得見的「治理測驗」。從交管、疏運到醫療、環保,每個局處都要上場。辦得好,顯示市府團隊的協調力;辦得不好,就會成為民怨的放大器。煙火不只是煙火,也是市長與團隊的「公開考卷」。

2024澎湖花火節。取自臉書「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圖/2024澎湖花火節。取自臉書「澎湖國際海上花火節」。

煙火秀看不見的代價,美學同質、環境外部性與隱性成本

但熱鬧的煙火秀帶來的並不一定全是滿城的繁華,也可能帶來看不見的制度貧乏。國際研究顯示,節慶煙火期間,PM₂.₅平均上升約42%。台灣環境部對鹽水蜂炮的監測,也曾測到短時PM達332–500 μg/m³、SO₂飆升至10–370 ppb。這些數據說明,雖然只是「短時高峰」,卻可能對氣喘或心肺疾病患者造成立即衝擊。

另外,煙火的巨響不僅驚擾寵物與嬰幼兒,也影響鳥類與野生動物。國際上已有不少城市開始使用低噪煙火,甚至以無人機或雷射表演取代,以兼顧觀賞與生態。煙火的轟鳴聲,雖然震撼,卻也可能是另一種「看不見的代價」。

延伸閱讀

藏壽司吉伊卡哇扭蛋5主題店能紅多久?高雄快閃怎扭轉換皮聯名

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gela Compagnone。(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gela Compagnone。(示意圖)

再來則是煙火秀往往吸引數萬甚至數十萬人潮,造成周邊交通壅塞與停車混亂。活動後的垃圾清運、人力加班與保險費用,也是一筆筆真金白銀。煙火燃盡的瞬間,留下的卻是環衛工人整夜的清理。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各縣市都在比秒數、比發數,最後看起來都大同小異,久而久之,在高度的「美學同質」下,就容易產生「煙火疲勞」。觀眾拍照上傳的畫面,可能分不清是高雄還是基隆,是台南還是新北。煙火一旦失去差異化,城市品牌也就難以凸顯。

可複製的轉型路徑:從「燃放」到「演出」

只能說,煙火秀帶來的紅利效應確實迷人,更是各縣市可以善用的行銷武器,但若能進一步考量到環保、節能、創意及資源配置,無疑更增添價值。

例如,若能用無人機×中低空煙火,如此既有混成的加乘效應,又能減害又會說故事。台南燈會就是典範。500架無人機在空中拼出圖案,搭配煙火收尾,形成「科技+情感」的雙重體驗。這樣的組合,不只是「燃放」,而是「演出」。

延伸閱讀

黃仁勳愛店「喜相逢」熄燈駐信義新光GG?最難訂私廚孫哥想啥

另外,澎湖的花火節從「一夜」變成「一季」,大稻埕夏日節則把煙火拆成多場。這樣的安排,不僅延長觀光旺季,也分散了人潮壓力,讓城市不必一次承受巨量人流的衝擊。

同時,若能把煙火降為「段落」,文化升為「主角」,更讓城市觀光昇華到另一境地。也就是說,煙火不該是「全文」,而是「段落」。宗教與港灣城市,本來就有深厚文化底蘊。如果能把故事講好,煙火只要在最後點睛即可。正如《左傳》所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煙火若缺乏敘事的鋪陳,就只是空中的碎光,沒有傳誦的後勁,就大為可惜了。

取自Unsplash。攝影者Jasmin Judd。(示意圖,非內容畫面)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Jasmin Judd。(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另外,主辦縣市應用更實際的數字來評估煙火秀的成本和效應。所謂的成本包括清運、人力、保險、交管、監測,而效益則是人次、住宿/零售/運輸數據。也得考量外部性的付出,如PM₂.₅/ SO₂、噪音、垃圾量、醫療救護。

而在ESG已成為城市治理顯學的時代,各主辦縣市應建立「減害設計」標準,如設定上限秒數、使用低污染藥劑、提升靜音煙火比例;在生態敏感區採無人機或光雕;活動時即時監測並公開數據,並設置敏感族群的「安心區」。

亦即把「觀光產值」與「環境減害」並列,將無人機/光雕比例、靜音煙火比例納入評比。這樣才能避免煙火淪為「燒錢比賽」

同時也建議,改以「多場次、小規模、分區觀賞」分散人潮,搭配捷運加班與臨停管制。大稻埕夏日節已示範分流成效。但最重要的是,必需要注重美學差異化與在地產業串聯。如,港灣城市可以講航海故事,農村可以講豐收主題,科技城市可以用無人機拼出台積電的晶圓圖樣。每一束煙火,應該是城市語言,而非千篇一律的圓花。

延伸閱讀

築間火鍋台中人都不愛了?慘虧快5千萬驚藏品牌「雙面刃」操作

煙火易冷,城市要熱

「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唐詩裡的盛景,卻也是轉瞬即逝的繁華。煙火帶來的是五分鐘的驚嘆,但城市要的是長遠的熱度。關鍵不是「要不要放」,而是「怎麼放、為了誰、代價與回饋是什麼」。如果各縣市能用數據對公眾交代、用減害守護環境、用敘事拉高辨識度,那麼煙火就不再只是「花錢買掌聲」,而是「用故事賺口碑」。

城市的光,不該只在夜空綻放,而要在城市治理裡恆久燃燒。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高雄「青柱」為何世界矚目?青年局靠KTV練港都人才全集中呼吸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