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是各大學陸續開學的日子,尤其對新生而言,迎接他們的是豐富多采的大學生活,但也有些學子,選擇展開留學的生涯。而若把留學城市比作一場全球城池秀,2026 年 QS 《最佳留學城市》排行榜揭示出一條令人振奮的蛛絲──亞洲城市不再是背景,而是主角。首爾一舉登上冠軍,東京穩居亞軍,京都登上第18……如今,更亮眼的是:台北以第14名創下歷史新高,正式站上留學城市全球舞台的中央位置。
這個名次,對台灣而言,是一次華麗亮相,也是一針振奮人心的清醒劑。從 2025 年台北還在第 26名,今年躍升12個名次,這不僅是排名的飛躍,更代表「台灣似乎準備好了」的宣告。
QS 的排名,不僅是城市學術氣場的照妖鏡,更是全球教育地圖的再繪。今年前20強中,亞洲城市占了逼近一半──這股「東升之勢」如行進中的高鐵,帶動全球學子重新定位學習目標。首爾、東京、京都各憑特色,成為各具風味的教育之都;而台北,如今也開始展開它的地標色彩。
首爾以「SKY 名校」帶動學術與就業雙軌;東京融合現代都市能量與文化積澱;京都則讓歷史與學問共舞。這些城市告訴我們:留學,不只是教室裡的授課,更是城市整體的敘事力與包容力在通訊學子耳中的共鳴。
台北的躍進,是教育硬實力與軟環境向外宣告的結果:它具備一定的學術扎實度、生活便利與文化吸引力,逐步成為一座「值得駐足的學習城市」。
從第 26 名躍升到第 14 名,這是一場「逆風翻盤」。它說明台北在可負擔性、學生滿意度、國際學生比例、生活質量等面向皆有改善。更重要的,是全球看見了台北:這個過去多被當成亞洲後段班的城市,如今終於披上留學指標城市的光環。
這像是一位從不起眼的小角色,終於在舞台中心亮起聚光燈。不論是政府、學界、自媒體,終須轉換視角,將台北這個品牌,用更宏觀、更精準的語言,講給世界聽。
不過,儘管受矚目,台北仍未進入前十,與亞洲龍頭城市尚有距離。這段距離,不是不可跨越,而是提醒我們:台灣的教育升級,是「還在爬坡」的過程,不可自滿。
若將 QS 的指標拆解:學術聲譽、雇主活力、可負擔性、學生組成多元、生活魅力、學生滿意度……台北已在不少指標有亮眼成績,但在雇主吸引力、國際能見度、全英語課程供給等面向,仍有蘊力未爆。
圖/台北逐步成為一座「值得駐足的學習城市」。取自Unsplash,攝影者Timo Volz 。
若要讓台灣不僅是影子,更成為真正的教育燈塔,有幾個方向格外值得畫上重點。一、學術品牌的集中化,首爾有 SKY,東京有帝大群——這些城市教育的「名片」讓全球學生一眼辨識。台灣可以思考,如何將大學集群特色化,塑造成國際生心中的「教育目的地」。或建學術聯盟,或強化特定領域(如 AI、綠能、生技)的話語權,都能成為都市教育品牌。
二、政策與企業協力打造就業機制。QS 計分中的「雇主活力」,一向是關鍵指標之一。南韓有三星、現代,就業連結鮮明;日本有企業實習契機。台灣若能引入產學媒合平台、跨界實習制度,或放寬外國畢業生就業政策,就業吸引力將大幅提高。
三、國際語境下的友善環境。語言仍是留學生的一大門檻。若台灣可在校內外提供更多英語服務,不管是課程、行政、生活導引,都能降低「初來乍到的孤立感」,讓留學生覺得「讀書像回家一樣」。
四、文化融合力--城市的情感魅力。台灣兼具夜市文化、民主社會實驗、文創能量與歷史故事,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習場域。正如土耳其留學生吳鳳在台生根,他說台灣讓他從「孤單」變成「家鄉」,這種情感的認同,是任何排名無法衡量的力量。
五、發揚生活費優勢。可負擔性是台灣先天優勢。但要讓它成為「賣點」,必須讓世界看見:「台北,不只是便宜,而是高 CP 值」。政府與學界若能合作行銷這個訊息,邀請國際學生感受「高質環境、低成本生活」的美好,將讓整體競爭力飛升。
任何城市要打進QS留學城市排名,必須有兩所以上能「站上國際講台」的旗艦大學。對台北而言,台大就是這面旗幟。它不只是學術排名最高的學校,更是國際學生對台北教育品質的「第一印象」。如同倫敦之於 UCL、帝國學院,首爾之於首爾大學,東京之於東京大學──這些城市的教育形象,都由一所頂尖大學主導。
台大肩負的,正是讓「Taipei」與「NTU」畫上等號的任務。只要台大能在國際舞台上持續提升聲量,就能帶動台北成為國際學術與留學的「品牌城市」。
另外,科研與產業鏈的橋樑效應也十分重要。台大與台積電、醫療體系、生技產業、新創圈的連結,是台灣最強的資產。若能打造更多「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平台」,讓外籍生能進入台灣產業現場,不只學知識,更能參與應用,將大幅提升台灣的「雇主吸引力」指標。
但必須誠實面對,台大目前仍有不少缺口。如台大雖有部分英語授課學程,但對比香港、新加坡、東京,供給仍顯不足,國際學生在選課上仍受限。再來,台大吸引的國際學生來源,主要集中在亞洲鄰近國家,歐美、非洲學生比例偏低。
另外,國際學生常抱怨台灣的校園生活輔導資源不及時,例如宿舍不足、文件處理不便。這些「細節落差」,會讓留學生對整體城市產生遲疑。換言之,台大既是台北的門面,也是短板。它若能補足不足,將直接決定台北能否從第14名往前衝進前10。
圖/台大既是台北的門面,也是短板。它若能補足不足,將直接決定台北能否從第14名往前衝進前10。照片為資料照,蔡炆璇攝。
另外,倫敦跌居第三的「現實印證」提醒我們:城市競爭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場持續調整的長跑。過去依憑歷史威望可能足夠,但長期下來,若忽略經濟可負擔性與生活品質,仍會被後起之城超越。而京都則教會我們,不必高調總前進,有些城市的魅力在深度與靜謐。如果台灣願意強化人文特色、文化底蘊與沉潛學習力,台北也能成為那種「在靜水深流中閱讀世界」的學習場。
台灣在製造業與科技上,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冠軍」,但教育界卻未完全被世界看見。現在,我們已開始透過 QS 榜單,打開面罩露出輪廓;下一步,是要主動展現這個輪廓的精彩。
教育若是城市的軟實力,也是一場文化外交。人才的國際流動不是輸出,而是輸入──思想、影響力、國際語境。若台灣能讓國際學生來讀書,更願意留下生活與貢獻,就等於讓台灣教育真正走向世界,也讓世界,向台灣靠近。
台北第 14,是一個起點,而非終點。我們可以把這個名次,當作一面鏡子:照出自己的突破,也映出未來仍須開拓的藍圖。台灣有潛力變成下一個「亞洲留學生愛的城市」。
在這條路上,台大是引擎,也是風向標。如果我們能在學術品牌化、就業連結、語言友善、文化認同、生活可負擔 五大維度全面進場,就能推動台北從「潛力股」變成「藍籌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