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的成功,來自於縝密的制度設計。全國運動會四連霸並非偶然,而是以下五大支柱支撐:
首先為選材制度。其廣設基層培訓管道,從學校體育班到社區基層隊伍,形成完整的人才網。
第二為訓練支持。台北市提供外籍教練聘任補助、出國移地訓練資源,確保選手能與國際接軌。
第三為比賽機會。亦即透過國內外參賽補助,讓選手累積實戰經驗。再來為後勤輔助。結合運動科學、運動防護與運動醫療,提供最完善的支持。
最後為獎勵制度,透過修訂補助金額,提供全國最高額度,讓選手安心備戰。
圖/取自臉書「U-Sport臺北樂運動」。
這套制度讓台北選手無論在田徑、游泳、射箭或武術項目,都能展現出色成績。與其他縣市相比,台北的差距在於「系統性」與「長期性」。許多縣市雖有明星選手,但往往缺乏後續培養與全面支持,無法形成長期優勢。
以台北馬拉松來說,堪稱城市賽事升級的典範。2019年,台北取得世界田徑總會銅標籤。2021年,又榮獲英國標準協會(BSI)ISO 14067碳足跡查證,並升格為菁英標籤。到了去年,再度突破性取得金標籤,成為全台第一個金標城市馬拉松。
這場從銅到金的進階,不僅體現賽事規模與專業度的提升,更折射出台北市對「永續賽事」的堅持。舉例來說,賽事物資逐步改用環保材質,碳排放量逐年降低3%,展現與國際淨零趨勢同步的決心。
據了解,台北市未來目標更清晰,期許到2030年爭取「白金標籤」,並實現碳中和。這不只是運動賽事的競爭,更是城市品牌的競爭。
圖/取自臉書「U-Sport臺北樂運動」。
若說四連霸是制度的勝利,那麼十連霸則是價值的展現。2024年,台北市在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再次蟬聯總冠軍,完成驚人的「十連霸」。
這背後,是台北對「競技平權」的重視。市府自2020年起創設「推動運動性別平等獎」,在運動有功表揚典禮中公開肯定推動平等的團體與個人。這舉措不僅打破了性別刻板印象,也讓女性選手、身障選手在台北獲得更多支持與舞台。
與其他縣市相比,台北在「身障運動」的投入與成果遙遙領先。其他城市多半停留在基礎參與層次,台北則已經把「平權」與「競技」結合,展現高度的社會包容性。
圖/取自臉書「U-Sport臺北樂運動」。
除了賽場上的成績,台北市還在「制度治理」上展現領先。市府建置了全台首創的「體育活動補助系統」,將傳統紙本申請全面數位化,整合各項補助案件,並建立大數據資料庫。
透過圖形化呈現,政府可以分析不同運動種類、協會規模、補助成長趨勢,掌握市民參與型態,作為決策依據。這種「數據治理」,讓政策不再只是「憑感覺」,而是有數據、有依據的「精準施政」。
圖/取自臉書「U-Sport臺北樂運動」。
對比其他縣市仍停留在紙本審核與傳統補助流程,台北的領先地位一目了然。這不僅提升效率,也塑造了公平、透明的制度環境。
相較其他縣市,台北確實有首都的高度。在競技運動方面,台中市在籃球與棒球基層發展活絡。桃園則在羽球與跆拳道有出色選手。高雄因世運主辦,留下多元場館資源。
然而,這些多半是「單點突破」。相較之下,台北市的優勢在於「全面領先」:不僅制度完整,資源最充沛,還有國際化的願景。這使得台北能同時在全國、國際賽事中站上高峰。
只能說競技運動的勝利,不只是獎牌數字,更是城市品牌的形塑。當世界看到台北馬拉松的金標認證,看到台北在全國運動會的四連霸,看到身障運動的十連霸,便會將「健康、專業、平權」與「台北」畫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