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不只是比賽,更是城市治理與經濟的「新引擎」。「一顆球,能點亮一座城。」這句話在台北,大巨蛋啟用後顯得格外貼切。
2023年底舉辦的第30屆亞洲棒球錦標賽,正式宣告大巨蛋進入國際舞台。緊接著,2024年中華職棒例行賽38場在此登場,平均場均觀眾超過2萬人,創下史上最佳票房紀錄。到了2024年11 月,世界棒球12強賽在大巨蛋舉行,更讓台北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主場」。
這些賽事的背後,帶來的不僅是球迷的歡呼聲,更是一連串真金白銀的經濟效益——2024年大巨蛋各類活動累積創造88億元消費商機,鄰近東區商圈更因此受惠7.6億元。難怪許多人都說,運動,已經成為台北市最具指標性的城市治理與經濟引擎。
大巨蛋並非單純的比賽場館,它更像是一個「運動經濟聚合器」。市府團隊在籌辦賽事之餘,也同步推動交通疏運、商圈優惠、觀光導覽,讓運動效益外溢至整個城市。從捷運運量到餐飲、旅館入住率,皆在大巨蛋賽事期間大幅提升。
更重要的是,大巨蛋不只屬於棒球。它同時通過安全驗證,可舉辦大型演唱會與跨界活動,成為台北「體育+娛樂」雙引擎的核心。這種跨領域的結合,讓首都在全國率先打造出「體育場館經濟」的新模式。
正因為如此,進行掀起全台各縣市的孵蛋潮。如,新北市,正在規劃「新北大巨蛋」,提出建造一座可容納約50000名觀眾的「新北大巨蛋」,規模媲美日本東京巨蛋。計畫高度甚至擬比台北巨蛋略高,預計落在捷運沿線,並整合商場等複合設施。市府已初步縮小潛力場址至六處候選地,正進行評估與交通配套等前置作業。
而台中市正進行的「台中巨蛋」計畫也已進入實質建設階段。位於西屯水湳經貿園區內,基地約 6.9公頃,將興建主場館(約15500 座)、副場館、地下停車場、商場與附屬學校等複合設施。首期預算近99–124億元新台幣,其中主場館造價約124億元。計畫從2024年6月動工,預計將於2030年完工啟用。
雖然桃園目前尚未正式進入巨蛋建造期程,但已多次傳出「桃園大巨蛋」構想,潛在地點集中在中壢運動公園區,當地早被劃設為體育場用地。有意者仍在進行規劃與評估中。
另外,台南市政府也宣布將重新啟動「台南小巨蛋」招商。基地也由原先約9.8公頃擴增至約 14.9公頃,席位也計畫由至少10000席倍增至至少20000 席,打造更規模宏大的複合型體育館。定位為結合「運動、藝文、商業」三種功能的 BOT 複合式公共建設,是全台首例此類型招商案,目前已有二、三家業者接洽,預估投資金額 逾新台幣 100 億元,預計於 2030 年完工啟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巨蛋,台北市還以「特色運動館」為布局藍圖,將整座城市化為一個多元運動場。在 12 區運動中心基礎上,市府規劃 8 至 9 座特色館,結合智慧永續與新興運動,包括:士林克強館——兒童體適能主題、中山新生館——室內射擊、身障友善。自來水園區躍動館——電競特色,結合數位娛樂……
這種「一館一特色」的策略,使不同族群都能找到合適的運動場域。對比其他縣市多以「標準化運動中心」為主,台北走出差異化路線,兼顧專業競技與全民休閒。
同時,市府也翻新了文山運動中心、台北田徑場,導入智慧運動科技,提供專業運動員更精進的訓練環境。街頭場域也沒有被忽略,新生高架橋下的籃球場與滑板場經彩繪美化後,已成為年輕人心中的「潮流地標」。這些舉措,讓運動文化滲透至市民的日常生活。
2025年登場的「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世壯運),更是台北推動運動經濟的重頭戲。這是亞洲首次舉辦世壯運,報名選手及隊職員總數約25746 人,參賽總人次達48164 人次,創下台灣歷屆國際綜合型運動賽事的新高紀錄。同時參賽國家與地區達107國,是歷屆世壯運中國際參與度最高的一屆維基百科。
另外,若以每名選手平均攜伴2—3人前來估計,粗估將有超過75000 人潮湧入台北市參與或觀賽,整體經濟效益大約是新台幣100億元。
不只如此,世壯運還融入SDGs永續精神,如以咖啡渣與回收運動服纖維製作獎牌織帶,頒獎台使用自然材質,還榮獲德國iF設計獎肯定。這些巧思,讓運動賽事成為城市外交與永續發展的展示舞台。
然而台北市在運動治理上的另一大特色,是以數據為依據。市府導入補助數位化系統,將經費申請全面上線,並建立大數據資料庫。這不僅提升效率,也能分析市民運動型態,協助政府制定更貼近需求的政策。
例如,透過數據分析,市府發現市民對新興運動如匹克球、街舞的參與度提升,便迅速增設對應場地。這種「精準治理」,正是台北優於其他縣市的另一面向。
只能說,運動,不只是市民的日常,不只是選手的榮耀,而是城市治理的隱形引擎。台北市以大巨蛋帶動經濟,以特色運動館滿足多元族群,以世壯運登上國際舞台,形成「運動+經濟+治理」的三重奏。
如果說科技是驅動城市的硬實力,那麼運動,就是讓城市會呼吸、會奔跑的軟實力。台北,正在用一場又一場的運動盛會,書寫屬於首都的經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