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核三公投是照亮全台未來?還是犠牲核電縣市安全?

【城市觀點】核三公投是照亮全台未來?還是犠牲核電縣市安全? 圖/核三廠資料照。 張智傑攝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8-22

台灣社會,又一次站在能源選擇的十字路口。核電公投議題再度浮上檯面,輿論場裡火光四起:支持者振臂高呼「擁核救台灣」,反對者則怒斥「核電危城」。輿論似乎只有黑與白、要與不要,宛如一場角力,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問題:核電究竟該在什麼條件下存在?

古語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核電正是一把利刃,既能切玉斬金,也可能傷人自誤。若我們只用一張票,草率決定「要或不要」,而不去細究「如何做」,那麼這場能源轉型,就會淪為政治口號的空轉。

2025 年夏季,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再度對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發出警告。歐洲最大的核電廠,六部機組全數冷停,卻仍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外部電力僅剩一條線路,冷卻水仰賴臨時井水,周邊爆炸與無人機攻擊頻仍。這提醒世人:核電不是孤立於戰火之外的聖域,而是最脆弱的基建之一。

這對台灣,尤其是新北與屏東居民,更是當頭棒喝。新北擁有核一、核二、核四廠,屏東則有核三廠。這些「核電城市」,不僅承擔著全台供電的重責大任,也承載著地震帶與區域安全的雙重威脅。對當地居民而言,核電並不是抽象的能源選項,而是每天生活的「鄰居」。一旦最壞情境發生,城市該如何疏散?醫療系統如何接手?冷卻水若中斷,能否守住底線?這些都是治理者必須演練的「城市版防空洞」。但當全台的能源用量愈來愈大,而新能源又無法及時接棒?難道不是另一個國安問題?

台灣核電會吵得喋喋不休,資訊不明是為元凶? 

台灣社會對核電長期不信任,並非全然出自情緒,而是源於資訊不透明。猶記得過去幾次爭論,政府的說帖、專家的保證,總在事故陰影下顯得蒼白。

反觀日本,福島事故後雖然傷痕累累,但卻建立了一套透明機制。自 2023 年起,日本陸續將福島處理水排放入海,全程IAEA長駐監測。2025 年 8 月,IAEA 報告確認氚濃度遠低於國際標準。雖然輿論仍有雜音,但「持續監測、公開數據、第三方驗證」逐步重建了信任。

這對台灣是寶貴的借鏡。若未來討論延役或重啟,必須建立雙軌透明機制:一方面引入國際第三方監督,另一方面讓在地居民與公民團體參與。否則,新北與屏東居民的憂慮不會因為政策口號而消散。城市治理的根基是信任,沒有信任,再多數據也只是冰冷數字。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財務與成本亦是核電重啟需思考的議題

再來談錢。美國喬治亞州Vogtle 3、4 號機組,2023與2024年相繼商轉,寫下30年來的新頁。但總成本超過350億美元,比原始預算多了一倍。工期延宕七年,讓人不得不問:這真是「乾淨便宜的電」嗎?

英國的 Hinkley Point C 與 Sizewell C 也遭遇同樣命運:延宕、超支,最後政府不得不動用國庫資金「救火」。這些案例提醒台灣:若公投通過新建核電,誰來埋單?是納稅人?是台電?還是全民電價齊漲?若能源建設成為無底洞,政府與居民將一同被拖下水。台灣公投若不事先釐清財務模式,只會讓核電從「能源解方」變成「財政黑洞」。

因此,台灣的核電公投若要有意義,必須回答四個現實題。一、需弄清核電時間表。由於大型新機組需要10–15年,最快也要2040年才能上線。若要解決2030年供電缺口,延役或重啟的確才符合現實。

二、需考慮成本與融資。Vogtle案的超支提醒我們,若沒有嚴格專戶管理與成本上限,最後可能由全民買單。三、供應鏈與燃料哪裏來?全球新增核電開工多依賴中俄體系。若台灣採購同源技術,必須評估在地緣政治下,制裁或中斷的風險。四、核安治理與信任需建立。若缺乏第三方監督與社會參與,核電在政治攻防下永遠無法獲得穩定支持。

這些問題,正是新北與屏東居民最真切的焦慮:核電不只面是「全台共享」,而別忽略「在地承擔」。

三種國際情境,可成為台灣的借鏡

放眼國際,台灣可以從三條路徑中尋找參照。情境A:「延役+強化電網+儲能」,如比利時,延役至 2035,同時加速儲能與跨區輸電。代價是必須處理核廢料與社會爭議。情境 B:「新建大型機組」。採用成熟商用機型,目標2040年上線。代價是高昂 CAPEX 與漫長工期,英國的困境就是前車之鑑。情境 C:「SMR(小型模組化反應爐)+本地化製造」。小型模組反應爐結合本地製造業,或許是未來方向。但 NuScale 的失敗提醒我們:商業化仍不成熟。

只能說,三條路徑都不是完美解藥,而是不同的「治標」與「治本」。

而且無論延役或新建,台灣都逃不開核廢料難題。中低階廢料處置場多年卡關,高階燃料更無下落。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社會契約。

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若沒有制度保障與社會共識,核廢料處理將永遠停滯。核電公投若不把核廢料納入解答,只會淪為空洞的政治秀。

看公投,不應只是二元題,更應是條件題

過去台灣的公投設計,往往簡化為二元:要不要核電?要不要延役?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做」。

公投若要有治理意義,應該綁定條件,包括成本上限是否清楚?燃料是否保證多元來源?廢料最終處置方案是否確立?是否引入國際第三方監督?唯有如此,選民投下的票,才是「知情同意」。

總之,核電不是神藥,也不是毒藥,而是一個需要治理條件的選項。新北與屏東的居民,承擔著全台電力背後的風險;台北、高雄的用戶,卻在燈火通明時忘了這份負擔。這就是核電的「城市不平等」。

公投是一張票,但能源轉型是一場長跑。選擇核電,就必須同時選擇透明、責任與治理能力;拒絕核電,也必須補上缺口。在這場抉擇中,台灣需要的不只是口號,而是一份誠實面對現實的勇氣。一張票能決定方向,但能否照亮未來,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承擔背後的代價。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基礎建設產業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大罷免會影響2026縣市首長選舉?
【城市觀點】「脫北潮」反映的是台北沒落,還是首都圈的轉型?
【城市觀點】為何連中山大學也招生不足?南北差距與北部迷思待解
【城市觀點】最美卻最廢的彰化高鐵站,就該被廢站嗎?
【城市觀點】蚊子宅創新高,從空屋率數字背後看城市治理
【城市觀點】川普關稅上路,地方事不關己,只能吶喊助威?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