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為何連中山大學也招生不足?南北差距與北部迷思待解

【城市觀點】為何連中山大學也招生不足?南北差距與北部迷思待解 圖/今年大學招生整體缺額數創下五年新低,但若細究名單,卻赫然發現連南台灣的學術重鎮國立中山大學,以及以師資培育為根基的台中教育大學,也名列缺額之中。照片為遠見資料照,張智傑攝影。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8-19

2025年的大學招生,如同一場「人才點將錄」的檢閱。錄取名單一字排開,既照映出台灣教育生態的春秋大夢,也折射出少子化大潮下的冷暖自知。今年整體缺額數創下五年新低,似乎是一絲欣慰,但若細究名單,卻赫然發現——連南台灣的學術重鎮國立中山大學,以及以師資培育為根基的台中教育大學,也名列缺額之中。由於這兩校的辦學績效向來有口皆碑,中山近幾年更是緊追台灣大學、成功大學、陽明交大和清華大學的中字輩龍頭學校,會有缺額,應不是辦學出了問題,真正的原因令人好奇。

在台灣的升學版圖中,「頂大」二字幾乎是金字招牌,等同於「保證滿招」。但今年,中山卻有了缺額。但這並非整體潰敗,而是如戰場上「局部缺口」般,據了解,這次的缺額出現在音樂系,其餘理工、電資、管理等與高雄新興產業緊密相連的科系,依舊門庭若市,而且綜觀這次有缺額的學校,也大多在音樂、藝術相關科系,故音樂藝文「曲高和寡」的現象,為整體結構的問題,並非中山一校的獨有狀況。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聯想到《孟子》裡的話:「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產業與教育,本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然而,在家長與考生的眼中,理工就是豐收的田畝,文史則是枯水的魚池。即便中山坐擁「南部龍頭」的光環,音樂系仍舊難逃與其他國立大學一樣,面臨缺額的命運。

即便中山坐擁「南部龍頭」的光環,冷門學群仍舊難逃缺額的命運。取自臉書「國立中山大學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NSYSU) 」。圖/即便中山坐擁「南部龍頭」的光環,冷門學群仍舊難逃缺額的命運。取自臉書「國立中山大學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NSYSU) 」。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蚊子宅創新高,從空屋率數字背後看城市治理

北台灣的天生優越感,是硬實力還是抺不去的刻版印象

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地緣與心理」的雙重拉力。雖然高雄早已蛻變為國際都市:台積電落腳楠梓、亞洲新灣區星火燎原、綠能與 AI 聚落蓬勃,但在許多家長心目中,「北部」仍是資源與機會的代名詞。

因此,不少考生即便能進入中南部優質學校,也寧願留在北部的私立名校。這就像《三國演義》中的蜀漢,雖有錦官城、天府之國之名,終究敵不過長安、洛陽的「天子氣象」。北部磁吸效應未解,南部的好校,難免被生源牽制。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少子化更是壓在所有大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考生減少,選填策略自然更趨保守。「寧可擇醫電,不入文史」,幾乎成了新時代的座右銘。這使得很多學校的人文社科,猶如《楚辭》裡屈原的長歌:「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有理想,但乏市場;有文化,但缺舞台。於是冷門科系便成為缺額的主戰場。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最美卻最廢的彰化高鐵站,就該被廢站嗎?

高雄產業活絡,效應未完全轉化

但更吊詭的是,高雄產業正快速翻轉。半導體南漂,會展經濟起飛,綠能與智慧製造群聚,這本該是南部學校的加分題。然而,升學市場卻存在「時間差」。高中生與家長多半依據「過去印象」做決策,少有人預判三到五年的未來。於是,即便高雄的未來星光燦爛,當下卻仍照不進考生的選填志願。這正是「產業升級」與「教育認知」之間的落差效應。

  若說南部學校的缺額是「冷門與區位的矛盾」,那麼台中教育大學的缺額,則更像是「大環境的宿命」。

教育大學以師資培育為核心,然而當教育部收緊教師員額,師資生畢業後「未必有位子」,便讓許多考生與家長動搖其「投資報酬率」。台中教育大學因此受到直接衝擊,缺額難免。

加之台中市區內中興、東海、逢甲、中國醫藥等學校環伺,教育大學規模較小、科系單一,更難在競爭激烈的都市中突圍。這就像《水滸傳》裡的小廟雖香火鼎盛,卻終究敵不過城中大廟的萬人朝聖。

不過近年來,中教大也力圖朝多元、綜合化路線邁進,效法台灣師範大學等師培轉型成功的案例,為結構性的問題解套。

台中教育大學規模較小、科系單一,更難在競爭激烈的都市中突圍。取自台中教育大學網站。圖/台中教育大學規模較小、科系單一,更難在競爭激烈的都市中突圍。取自台中教育大學網站。

南北真的有差距,還是刻板印象?

綜觀中南部國立大學的缺額現象,究竟反映的是南北差距的擴大,還是社會刻板印象的延續?

一方面,北部磁吸效應確實加重了南部學校的挑戰;另一方面,教育大學因結構性因素而遇冷。這兩者交織,顯示出「結構性缺口」與「觀念性偏差」並存。

台灣的教育地圖,彷彿《史記》裡「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警語:即便資源不均,長遠仍需靠地方大學支撐。若刻板印象未除,南部的學校再怎麼努力,也難以在升學市場翻身。

總之,中南部國立大學的缺額,不該被視為單純的學校辦學不力或招生挫敗,而是一記警鐘,包括音樂系的生態和結構都在改變,各校應強化人文社科的再定位,讓文史藝術不再是冷門,而是跨域的「新熱」。至於中教大需突破師培的單一定位,結合跨領域教育,重塑新價值。而台灣人也必須打破「北部才是資源」的刻板印象,讓產業與教育真正均衡南北。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川普關稅上路,地方事不關己,只能吶喊助威?

孟子曾言:「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意指若能順應時令、不竭澤而漁,糧食與魚鱉必然豐足,國家自然安泰。2000多年後,這段話同樣能為今日台灣高教的缺額現象提供啟示。

中南部公立大學的招生困境,正如一池之水、 一畝之田。若過度集中資源於少數熱門科系,冷門學群便如同被「數罟」捕盡,難以繁衍生生不息的人才;若教育政策未能配合「農時」調整,忽視區域特色與長遠產業需求,即便眼前產業熱絡,卻無法立即轉化為考生與家長的信心。

南北差距、科系冷熱,正是一種「竭澤而漁」的隱喻──短期內或許能保證熱門領域人滿為患,但長期來看,社會所需的多元人才將因基礎學科與師培領域的凋零而產生斷層。教育若不能如農人般「不違農時」,放眼世代,而是急功近利,則高教池塘裡的魚鱉,恐怕終有捕盡的一天。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教育全台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高雄飯店接連歇業,是觀光不景氣,還是被迫轉型?
南機場夜市真的藏機場!夜市王爆紅反讓「最庶民夜市」墜神?
獨家調查》2024運動城市排行榜揭曉!台北、屏東蟬聯年度總錦標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