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台北市,曾經是眾人眼中的「首善之都」,如同《尚書》裡所言「九鼎一言定天下」的氣度,舉國資源與榮光,皆彙聚於此。它是繁華的代名詞,是人才與夢想的匯流之地。然而時光荏苒,如今的台北卻面臨一個沉重的追問:她是在走向沒落?抑或是經過時間的淬煉,讓台北老店新開,從單城擴張為一如東京+橫濱般的首都圈,抑或大阪+神戶+京都的京阪神都會圈?依我觀之,說台北沒落太武斷,應說她是站在一條歷史的岔路口。猶如《易經》所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外移的現象並非終局,而是轉型的起點。
回顧今年上半年,一場堅實的「脫北潮」如驟雨般傾瀉而下。內政部與住商機構資料顯示,台北市淨遷出人口高達33382人,居全台之冠,相當於三座小巨蛋觀眾席的總和。這不是一時興起的風向,而是一場結構性潮水的滾滾奔流。
進一步細看,據報載,今年(2025年)僅1-3月,台北就有近四萬人遷出,其中單是3月就達2 萬人,創下新高。這樣的速度,彷彿《左傳》所形容「川壅而潰,傷人必多」,背後是壓力長期累積之後的決堤。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實自2024年9月起,台北市人口已跌破250萬大關。這意味著台北從人口高峰的270萬人,一路退守,正逐步滑向另一個人口台階。議員們憂心「夜晚空城」的未來。這一切,告訴我們:脫北潮不是偶發的季風,而是一場結構性的寒流,由高房價、生活成本與人口結構共同驅動。
有人認為,台北人口的外移,其實一如國際大都會的擴張歷程,老城區人口漸漸外移到衛星都市,而轉型成辦公、消費、娛樂的機能中心,而將生活中心讓利給週邊城鎮,兩者形成都市圈。
因此,若依上述,未來的台北都會圈將成為高效的通勤都市,並不等於衰落,反倒是另一種「現代化」的象徵。誠然,捷運網絡如蛛網般四通八達,公共運輸搭乘率堪稱亞洲翹楚。從這個角度看,白天人潮湧進,夜晚人潮散去,台北宛如一座不眠的車站,運轉著全島的能量。
但問題是:當台北只剩下「白天的舞台」與「夜晚的空椅」,這樣的城市還能被稱為進步嗎?《孟子》說:「無恆產者,無恆心。」當居民選擇把根扎在新北、桃園,留給台北的只是短暫的日間身影。台北是否正逐漸失去孕育家庭、滋養文化的土壤?
換言之,若只剩下效率,卻少了溫度;只剩下通勤,卻缺了社群,台北就像一盞華麗卻空心的燈籠,光彩奪目卻缺乏核心。
圖/台北101,陳之俊攝影。
這就要探究,為什麼台北人要出走?答案很清楚。
其一,高房價是第一道驅力。 根據住商機構統計,2025 年上半年台北市平均新案房價已達每坪 121.4 萬元,讓剛需家庭望樓興嘆。這種高不可攀,終將逼走年輕世代。其二,高生活成本是另一道壓力。食衣住行樣樣昂貴,育兒與醫療更是沉重負擔。據相關報導,台北的生活費用居高不下,讓許多家庭選擇退居二線城市,尋求喘息空間。這是一種「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務實選擇。
值得觀察的是,台北人遷出方向相當明確。以新北、桃園為首,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僅去年,就有3.6萬人遷往新北,7000人左右遷往桃園。機捷、TPASS 通勤月票等政策,大幅縮短時間成本。結果就是:白天,台北依然燈火通明;夜晚,家卻在城外。這三股力量合流,推動著人口潮水般外移。
然而外移遠不是台北這座城市最需要擔心的事,台北還面臨另一個沉重的「時間炸彈」:高齡化。
截至2025年7月,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23.69%,位居全台之冠。也就是說,幾乎每四個台北人,就有一位是老人。與此同時,當月淨遷出人數高達2293人,再度居全台第一。
這種「老化+外流」的雙重夾擊,讓城市治理陷入困境。人口老化導致醫療與長照壓力暴增,年輕人口外移則使稅基與勞動力持續萎縮。城市一旦失去年輕血液,就如同一棵只剩枯枝的老樹,難以再開新芽。
更嚴重的是,當青年才俊逐步轉往新北、桃園定居,台北在公共服務、政治代表性與創新能量上,恐怕會逐漸失色。
那麼,台北該怎麼辦?在我看來,台北不該背上「沒落」的標籤,而應視自己為「正在重構的都會中心」。這就像《史記》所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眼前的外流,未必不是另一場契機。
第一,提升居住可負擔性與混合城市功能。必須擴大社會住宅、人才住宅與租售替代機制,讓年輕家庭有機會安身立命。都市更新不能只重視商辦與豪宅,而要打造「住宅、文化、公園並存」的混合空間,重拾社區的煙火氣。
第二,改革交通與財政治理機制。通勤優勢要發揮,但不能成為台北失去居住功能的藉口。市府應考慮跨域財政協調,讓白天湧入卻夜晚不納稅的人潮,也能合理回饋城市資源。新北、桃園與台北之間,亟需建立一種「三城共治」的治理模式,避免一方過度承擔。
第三,打造都市認同與文化再生。要讓「台北人」不只是白天的過客,而是夜晚的歸屬。文化活動、社區共創、公民參與,都應提升。唯有讓居民重新認同「我是台北人」,城市才能真正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