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大罷免會影響2026縣市首長選舉?

【城市觀點】大罷免會影響2026縣市首長選舉? 圖/近期的兩次大型罷免案,凝聚了一股政治能量,這股能量會逐漸消散,抑或是延續到2026的縣市首長選舉?示意圖,取自「中二解顏·罷免顏寬恒」臉書粉專。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8-22

在民主制度的長河中,選舉與罷免宛如「舟與楫」,一者是向前推進的動能,一者是修正航道的工具。近期台灣社會接連經歷兩次大型罷免案,結果雖已落定,但其所掀起的政治漣漪,仍在地方與中央之間回盪。這些政治能量,究竟會隨風而逝,還是將延伸為2026年縣市長選舉的暗潮洶湧?值得各界冷靜凝視。

罷免制度的常態化:從「非常手段」到「尋常兵器」 

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罷免制度原本是憲政體制中的「備用之劍」,用以矯正民意與政治之間的落差。然而近十年來,伴隨門檻下修、社群動員便利,罷免不再是懸於高閣的「尚方寶劍」,而逐漸成為群眾習以為常的政治手段。

今年兩次大罷免案,無論成敗,都昭示台灣民主發展已邁入「罷免常態化」的新階段。它固然彰顯公民意志,但也帶來另一層隱憂:當罷免頻繁出現,是否會使政治人物瞻前顧後,導致施政猶如「走在薄冰」?在社會觀感上,「民意」一旦化為隨時可能出鞘的利刃,治理的穩定性便難免受到質疑。

延伸閱讀

823罷免投票+核三重啟公投選民好亂有解?放假日勞工領2倍薪水

罷免盛行改變地方首長的治理節奏 

若從治理角度觀察,罷免效應如同一場「制度壓力測試」。它不僅檢驗政治人物的施政耐震度,也影響整個地方公務體系的治理態度。

首先,在縣市首長的政治節奏上,過去常見的「前期規劃、中期建設、後期剪綵」模式,如今恐怕難以全然適用。罷免陰影之下,部分地方領導人或許不得不提前凝聚民意,強化政策溝通,避免因誤解與不滿而引火上身。換言之,政績不再只是硬體建設的清單,而必須加入「信任工程」的成分。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圖/在罷免陰影之下,地方首長的政治節奏將可能被迫改變,以免引火上身。取自「Wecare高雄」臉書粉專。圖/圖/在罷免陰影之下,地方首長的政治節奏將可能被迫改變,以免引火上身。取自「Wecare高雄」臉書粉專。

其次,對公務體系而言,罷免並非僅是政治人物的夢魘,也可能帶來「沉默成本」。基層官員若過於擔心爭議與風險,便可能選擇迴避創新,或以「急就章」應對政治壓力。這種「保守治理」一旦蔓延,恐讓地方施政失去活力。古人所謂「因噎廢食」,正是制度副作用的寫照。

延伸閱讀

8/23罷免投票前10天做這事恐噴2百萬!當日手機禁止行為常犯

2026選舉的可能投射:罷免效應的三重檢驗 

距離2026年縣市長大選尚有一年半,但罷免效應是否會化為投票行為的伏線,可從三個層面觀察。

1.選民參與模式是否改變? 

罷免過程需要高度的組織與社群動員。這樣的經驗可能培養出「第一次參政世代」——原本對政治冷感的年輕人,因罷免而投身公共議題,未來或將持續展現投票意願。但也可能出現另一面:部分選民因政治撕裂而感到厭倦,反而降低參與熱情。究竟2026年會是「踴躍投票」還是「政治冷感」,將是檢驗罷免效應的第一道指標。

2.候選人策略如何調整? 

面對罷免效應,候選人可能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保守主義」:盡量避免爭議性政見,以穩定票源為上。二是「溝通型領導」:更重視跨族群的對話與政策說服,力求在分歧中找到共鳴。更重要的是,地方選舉日益「國家化」。若罷免效應未能消退,縣市長選舉可能被迫承載更多全國政治意涵,而非僅是地方政績的比拼。

3.治理績效是否被放大檢視? 

《遠見》長年調查顯示,市民對縣市政府的要求愈趨嚴苛,不再滿足於單一政績,而是期待「全方位治理」。罷免案提醒政治人物:即便政績亮眼,若欠缺溝通、政策包裝不當,也可能在瞬間失去民心。

因此,2026選舉前的一年半,將是一場「治理模擬考」。交通建設、青年就業、氣候應變、數位轉型……這些題目若答不出人民期待,恐怕會成為罷免效應延伸至選舉的加速器。

圖/2026的縣市首長選舉,選民對候選人的要求將可能更加嚴苛,「全方位治理」的能力也更顯重要。取自unsplash by brindo_。圖/圖/2026的縣市首長選舉,選民對候選人的要求將可能更加嚴苛,「全方位治理」的能力也更顯重要。取自unsplash by brindo_。

延伸閱讀

普發一萬讓國民黨726大勝?全台823罷免名單7立委投票有變數

罷免是「毒酒」還是「良藥」? 

罷免制度之於民主,不必然是洪水猛獸。美國加州2003年的州長罷免案,雖掀起短期政治風暴,卻也促成預算制度與行政改革。這說明罷免不應視為「清算的劍」,而更像「修正的尺」。尺雖冷硬,卻能量度制度的偏差與政治的耐受度。

對台灣而言,2025年的兩次罷免案,正好成為檢驗制度成熟度的壓力測試。若能從中提煉出制度韌性、提升治理透明度,罷免便是良藥;反之,若陷入對立與消耗,則可能成為飲鴆止渴的毒酒。

其實,歷史長河中,政治熱潮終會退去,唯有治理品質能留下恆久印記。《遠見》過去30年對城市治理的追蹤早已顯示:不論政治風向如何變化,「民心」始終是決定領導人能否走得長遠的關鍵。

罷免案不是終點,而是一次制度壓力的考驗。對地方首長而言,真正的答案,不在於如何規避風險,而在於如何在風浪中展現制度理解力、政策溝通力與治理韌性。

2026年的選舉將是一場檢驗,但其背後的核心命題早已昭然若揭:城市競爭力的成敗,最終取決於治理是否能「不因風向轉變而動搖」。如同古語所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唯有在細火慢燉中保有耐心、智慧與責任,地方治理才能走得穩健而長遠。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公共安全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馬文君、游顥罷免案成立8/23投票!全台大罷免選區、進度一次看
大罷免能改變台灣什麼?台北、新北這些藍綠立委「互扯」最危險
726大罷免全數不通過!誰差點被拉下馬?各選區得票數一次看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