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事項 |
---|---|
7月16日至25日 | 辦理公辦電視罷免說明會 |
7月22日前 | 公告罷免投票人人數 |
7月26日 | 投票、開票 |
8月1日前 | 審定罷免投票結果 |
8月1日 | 公告罷免投票結果 |
姓名 | 選區 | 投票日 | |
---|---|---|---|
北部地區 | |||
1 | 林沛祥 | 基隆市選區 | 7月26日 |
2 | 王鴻薇 | 台北市第3選區 | 7月26日 |
3 | 李彥秀 | 台北市第4選區 | 7月26日 |
4 | 羅智強 | 台北市第6選區 | 7月26日 |
5 | 徐巧芯 | 台北市第7選區 | 7月26日 |
6 | 賴士葆 | 台北市第8選區 | 7月26日 |
7 | 洪孟楷 | 新北市第1選區 | 7月26日 |
8 | 葉元之 | 新北市第7選區 | 7月26日 |
9 | 張智倫 | 新北市第8選區 | 7月26日 |
10 | 林德福 | 新北市第9選區 | 7月26日 |
11 | 廖先翔 | 新北市第12選區 | 7月26日 |
桃竹地區 | |||
12 | 牛煦庭 | 桃園市第1選區 | 7月26日 |
13 | 涂權吉 | 桃園市第2選區 | 7月26日 |
14 | 魯明哲 | 桃園市第3選區 | 7月26日 |
15 | 萬美玲 | 桃園市第4選區 | 7月26日 |
16 | 呂玉玲 | 桃園市第5選區 | 7月26日 |
17 | 邱若華 | 桃園市第6選區 | 7月26日 |
18 | 鄭正鈐 | 新竹市選區 | 7月26日 |
中部地區 | |||
19 | 廖偉翔 | 台中市第4選區 | 7月26日 |
20 | 黃健豪 | 台中市第5選區 | 7月26日 |
21 | 羅廷瑋 | 台中市第6選區 | 7月26日 |
22 | 丁學忠 | 雲林縣第1選區 | 7月26日 |
23 | 馬文君 | 南投縣第1選區 | 8月23日 |
24 | 游顥 | 南投縣第2選區 | 8月23日 |
東部地區 | |||
25 | 傅崐萁 | 花蓮縣選區 | 7月26日 |
26 | 黃建賓 | 台東縣選區 | 7月26日 |
姓名 | 選區 | 進度 | |
---|---|---|---|
1 | 羅明才 | 新北市第11選區 | 已送補件 |
2 | 林思銘 | 新竹縣第2選區 | 程序進行中 |
3 | 顏寬恒 | 台中市第2選區 | 程序進行中 |
4 | 楊瓊瓔 | 台中市第3選區 | 已送補件 |
5 | 江啟臣 | 台中市第8選區 | 程序進行中 |
依照《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罷免案通過門檻為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投票,且有效同意票超過有效不同意票
其實,隨著726首波罷免投票進入最後倒數,各地罷免團體都紛紛展開最終衝刺。
其中,針對台北市第八選區(文山、中正)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的罷免案,發起的公民團體「文山退葆」也在7月15日,連同多位綠營民意代表共同於捷運古亭站展開街頭宣講,呼籲選民返鄉投下手中的同意票。
活動現場,「文山退葆」成員還針對當前政治議題做出回應,明確表態藍白陣營近期極力推動的「普發現金」政策,可能連動大罷免結果。
圖/取自臉書「賴士葆」。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文山退葆」成員與支持者一致認為,這項看似討好民眾的現金發放措施,反而可能激起中間選民對民主價值的關注,並挺身而出。
如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趙怡翔指出,藍白聯手操控立法院運作、強推違憲法案、刪減預算,甚至動用資源推動普發現金,已徹底偏離憲政常軌。接著他更直言,這樣的作為無法轉移選民焦點,反會加深罷免的正當性。
此外,同為台北市議員的王閔生則強調,藍白藉由「政策買票」來救罷免,動機十分明顯,民眾自有公評。語畢,他呼籲罷免行動仍應依照既定節奏持續推進,強調:「距離投票只剩11天,我們的腳步不會停,會持續往前走。」
圖/取自臉書「文山退葆-台北市文山南中正罷免團隊」。
然而,儘管罷免團體與綠營民代對「普發現金」政策有所質疑,但從民間回饋觀察,此政策在社會上仍具相當支持度。
如根據《Yahoo民調》7月11日至15日間所進行的「對於普發現金1萬,你的看法是?」網路投票調查,共有超過12萬名網友參與表達意見。
當中,有高達72%的民眾皆支持普發現金一萬元(非常贊成59.3%,還算贊成12.7%),認為稅收超收本應返還民眾,認為比起補貼特定產業,「直接還民」或許更具實際感受;而僅有18.4%表示反對;其餘9.6%則未表態。
不過,針對另一項預算,關於刪除補助台電1000億元的計畫,則在票數上呈現相對分歧的民意。因為僅有34.9%民眾表達支持(非常贊成18.1%,還算贊成16.8%);反對者高達53.1%。甚至還有部分網友留言直呼「台電虧損是無底洞」「應先檢討綠電價格」,顯示部分群體對能源補助政策的信任度還有待提升。
圖/蔡炆璇攝。
另一方面,針對立法院日前已三讀通過的「普發現金一萬元」法案,行政院至今尚未明確編列預算,同樣掀起輿論爭議。
有資深媒體人公開質疑,行政部門是否打算以「不編預算」的方式,試圖拖過726大罷免的關鍵時刻,以避免進一步激化政治對立。
簡言之,即立法院已拍板「大家都能領一萬元」,但這筆錢要真正發出來,還得靠行政院把錢寫進預算書裡,才能開始動用。故行政院若不動作,民眾即使法律上「該領錢」,實際上,還是可能因沒有預算而領不到。
對此,法律專家便提醒,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63條,立法院擁有通過法律與預算案的權力,行政機關有義務依法執行。而且早在釋字第520號中,大法官就明言,如預算牽涉重大國家政策,行政院不得片面停擺不執行。也就是說,行政院不能說「不發就不發」,否則恐會違憲。
圖/立法院一景。取自國會頻道。
可儘管如此,目前行政院仍未清楚說明,打算整筆5,450億元的特別預算都不編?還是只選擇編列部分項目,例如國土韌性的1,500億元和產業支持的930億元?若是後者,就代表「一萬元現金」可能未被納入,各種模糊策略都可能引發新一波憲政爭議。
巧的是,這波風波發生之際,立法院正進行大法官人事審查。被提名人陳慈陽在答詢時,被問及如何看待普發現金是否違憲,也僅回應「一切尊重立法權」,未正面評斷。話鋒一轉,他進一步表示,行政與立法之間的爭議,應透過政治途徑解決,而非事事進入憲法法庭。
有鑒於這段回應,部分觀察人士先後解讀,認為陳慈陽可能不認同過去一年,大法官頻繁介入政治議題、對行政立法爭端,並做出憲法解釋等作法,導致五權之間的界線不清,甚至可能讓司法院也被捲入政治戰場,影響憲政運作的穩定性。
圖/立法院一景。取自臉書「國民黨立法院黨團」。
綜上所述,隨著罷免案進入最後倒數,「普發現金」政策也同步成為政治攻防核心,從原本的紓困手段,演變為朝野角力與選情博弈的引爆點。這項政策究竟能否滿足人民期待,或將被視為選前操作,仍有待投票揭曉。
7月26日與8月23日兩場罷免投票,不僅將決定個別立委的去留,更牽動憲政運作與政治信任。在此關鍵時刻,臺灣民主的韌性與公民社會的選擇,正迎來一次深刻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