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點】公投結果反應各縣市真實能源民主?沉默大眾想什麼

【城市觀點】公投結果反應各縣市真實能源民主?沉默大眾想什麼 圖/韓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KORAD)一景。陳之俊攝。(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8-26

公投,到底是是一面鏡子還是一道幻影?想必這是每次公投之後,大家最想問的一件事。8月23日「重啟核三」公投,表面上看似驚心動魄——同意票多達434萬張,足足比不同意票高出近3倍。但由於投票率僅29.53%,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投票權人1/4(約500萬張),最終宣告不通過。

這個結果,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民眾對能源短缺的憂慮、對電價與供電穩定的膠著,也照出社會對核能風險、核廢料、以及治理信任等未竟工程的糾結。但它同時也是一道幻影,儘管同意比率雖高達74.17%,卻不代表全社會已有「擁核共識」。因為真正決定勝負的,不是理念的分歧,而是投票的意願與動員的強度。

充其量,這是一場「投票技術」輸給「投票哲學」的經典案例。

張智傑攝。圖/張智傑攝。

正如《三國演義》所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核能議題十年一循環。2018年「以核養綠」過關,2021年「重啟核四」未過,如今2025年「重啟核三」又止步於門檻之外。這不是歷史的輪迴,而是制度規則(門檻設計、是否綁大選)與社會情緒(停電陰影、電價調漲、產業用電壓力)交互作用的必然結果。

延伸閱讀

重啟核三公投明投票,一次看懂全球核電城市現狀

823公投後的縣市能源思維:北中東「火熱」,南部「微涼」

攤開後公投的台灣地圖,我們看見的不是藍綠,而是區域結構。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首先,在離島領先群方面,金門 94.21%、連江 93.99%,同意率居冠全台;但投票率僅12.38%、19.23%。這是典型的「高支持、低參與」──就像一場煙火表演,亮得刺眼卻轉瞬即逝。顯示真正跑去投票的,多半是支持方。高同意率並不等於「總體民意的高支持」。

再來看本島高支持帶。苗栗 86.56%、花蓮 86.36%、台東84.04%,再加上桃園81.28%、新竹市80.92%、新竹縣80.54%、彰化79.84%、基隆79.69%。這條「中台灣—東台灣—北台灣產業帶」的支持度,與工業負載、科技廊帶的用電焦慮高度一致。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核三公投是照亮全台未來?還是犠牲核電縣市安全?

至於六都的樣貌,新北74.73%、台北76%、桃園81.28%、台中75.19%,全都同意大於不同意;然而台南僅66.52%、高雄64.85%,顯示南二都相對保守。

最值得觀察的是屏東,由於是這次的事主——核三所在地,因此也是全台最矛盾最糾結的區域。全縣同意率57.16%,為全台最低;而且更有7個鄉鎮「不同意票」反超,顯示在地居民的矛盾──一方面倚賴核三帶來的就業與產業效益,另一方面又憂心核安與廢料風險。唯獨恆春鎮,同意率達 60.69%,顯現出觀光與在地經濟依存下的「務實妥協」。

公投之夜。張智傑攝。圖/公投之夜。張智傑攝。

同樣的新北的三個利害關係區——核一所在石門79.67%,核二所在萬里77.35%,而核四所在的貢寮僅55.52%。這說明「鄰避效應」依舊存在:越靠近電廠、風險體感越強,支持度就越低。

換言之,哪裡缺電焦慮強烈,哪裡同意率就高;哪裡風險體感強烈,哪裡支持度就保守。這正是城市治理的困境:需求與風險,永遠無法完全對稱。

漂亮的74%,只是幻象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公投最容易被誤讀的,就是「74% 同意」。因為以實際投票人口來算,同意74.17%、不同意25.83%。但若以全體投票權人來算,同意僅21.7%。也就是說,每5個有投票權的台灣人中,只有一個人真正出門投下同意票。

這背後有兩個關鍵因素。首先,投票意願偏誤。即支持方訊息單純,口號明確(「缺電」「電價」「產業」),更容易動員;反對或保留的人,則往往選擇「乾脆不投」。因此,公投結果反映的,更多是「誰願意出門」而非「誰真正支持」。

其次,這次公投未綁大選。在沒有與大選同時舉行,投票率自然下滑,動員效果被放大。這也是金馬「高同意、低投票」的最佳例證。

因此,74% 並非全民共識,而只是「少數人參與下的多數意見」。若政壇有人把它當作「全民授權」,恐怕會在下次大選遭反噬;但反之,若有人把它視為「反核勝利」,則忽略了北中東與科技廊帶的真實能源焦慮。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大罷免會影響2026縣市首長選舉?

三次公投,三面鏡子

把這次結果放回十年的脈絡。2018「以核養綠」,投票率54.83%,同意589萬票,過關。當時社會氛圍是「不要把選項關死」。2021「重啟核四」,投票率41.09%,同意380萬,不同意票略勝。反應的是當時福島記憶猶新,核四工程爭議未解。
  至於這次2025「重啟核三」公投。投票率僅29.53%,同意票434萬,高於不同意,但因未達門檻而失敗。民眾給的訊息是:「願意討論,但不願白白授權」。

三次公投,像三面鏡,折射出不同階段的社會情緒。2018年民意重在「保持選項」,2021年偏向「安全第一」,而 2025 年則展現「工具箱思維」──面對核能,不是不能接受,但也不是放手交出鑰匙。

公投之夜。張智傑攝。圖/公投之夜。張智傑攝。

四個縣市群,透露四種不同的民意密碼

於是,要把這次公投轉化為治理,得先理解四個縣市群的民意密碼。

新北的三大利害關係區——石門、萬里、貢寮,數據顯示「風險鄰避」效應依舊。治理上必須把核安轉化為「看得見的安全」,如避難道路、醫療量能、冷卻水備援,全部量化成 KPI,才能換取社會信任。

屏東陷入兩難。核三所在地,七鄉不同意領先。治理關鍵不只在「核三退不退」,更在「退後何以為繼」,如產業轉型(離岸風電、儲能、低碳觀光)必須到位,如何接棒,否則地方只會陷入「要電怕危險,不要電怕沒飯吃」的窘境。

蘇義傑攝。圖/蘇義傑攝。

雙竹桃的焦慮。新竹市、新竹縣、桃園支持度破八成。這是科技廊帶的「用電焦慮曲線」。治理者若不在核能以外,提供穩定且可信的電力保障(長約、自備電、儲能),科技人對核能的「表態支持」遲早會轉化為「憤怒問責」。

南二都的保守。台南、高雄,雖然同意票過半,但支持率明顯低於北中。這不是政黨選票,而是「石化轉型記憶」的投射。治理必須以再生能源的「系統成本」講清楚,以社會參與降低心理門檻。

延伸閱讀

【城市觀點】川普關稅上路,地方事不關己,只能吶喊助威?

因此,這場公投其實提醒我們,能源政策的正解,不在「要或不要核能」,而在「什麼條件下能接受核能」。以下四大條件缺一不可:

首先是成本要透明,Vogtle(美國喬治亞州的沃格特電廠)在建造時的預算超支與延宕是全球警世教材,台灣若不設停損機制,只會重蹈覆轍。再來是核安治理要明確。要把IAEA(國際原子能總署) 的模式移植到台灣,長駐監測、即時公開,沒有「看得見的安全」,就沒有授權。

同時,也要考量燃料韌性,避免單一依賴,建立多元來源與戰略庫存。以及廢料可治理性,即給出時間表、地點與專戶財務,否則每次公投都只是「把球踢給下一代」。

需注意74%與21.7%之間的政治陷阱

值得提醒的是,政壇不該誤判這次公投。74%是「投票者的多數」,21.7%才是「全體選民的比例」。這之間的落差,正埋著政治地雷。中央政府若將「安全、廢料、共識三原則」制度化,並要求台電公開審查,才算回應社會期待;地方政府若能把投票結果轉化為具體專案(避難道路、回饋基金),才算不辜負在地的風險承擔。

依公投法,兩年內不得重提同一案。這段冷卻期,應是社會與政府補功課的時刻。一、要把廢料題目講清楚,包括路線圖、地質調查、補償制度。二、得把燃料題目做紮實,如濃縮、轉化、備援。三、把演練變成常態,舉凡地震、停電、攻擊納入例行。最後則要把財務設上風控。像是誰付錢?付到哪裡?要有清楚上限。

公投之夜。張智傑攝。圖/公投之夜。張智傑攝。

一張票能否照亮城市的夜空?

核能,就像一把雙刃劍,能斬斷缺電焦慮,也能劃出風險的疤痕。這次公投,讓我們看到北中東城市的用電現實,與南部城市的風險記憶,在拉扯中尋找平衡。

金馬的高同意卻低投票,提醒我們不要把「比率」當「民意」;屏東的七個不同意鄉,提醒我們沒有在地授權,任何技術都是沙上建塔。

公投是一張票、治理是一盞燈。要不要核能不是最難的題,在什麼條件下用核能,才是真正的大考。只要我們願意把成本、風險、廢料、演練、補償攤在陽光下,台灣的城市,就能在黑夜裡,看見一盞真正屬於自己的燈火。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台電亮橘燈曝限電危機?二份缺電報告看台灣「非核家園」多悲觀
科學家都不繳電費?電力超強「發電細菌」還愛吃人類有毒污染物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